“今年常州将总体上实现不含水分、人民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这是市委、市政府在市第十次党代会上向全市人民做出的庄重承诺。时近年终,市委书记范燕青近日分赴金坛、溧阳、新北、武进调研。一股股袭面而来的发展热浪,一幅幅百姓安居乐业的动人画面,让人们真 建设小康为人民 人民满意达小康 几代常州人为之孜孜不懈、奋力拼搏的“小康接力赛”,正进入最后的冲刺。新世纪之初,350万常州人民携手共绘的“第一个率先”壮美蓝图已轮廓清晰。 11月20日至21日,市领导范燕青、俞志平、戴源率领市发改委、统计局、环保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负责人分赴金坛、溧阳、新北、武进等地进村入户,亲眼看一看城乡发展和人民生活实际状况,亲耳听一听各方面特别是老百姓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真实感受。每到一地,市委书记范燕青都反复强调,围绕今年全市总体实现小康目标,全市上下要坚定不移地促进经济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促进人民收入水平增加;坚定不移地促进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坚定不移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定不移地保护和优化城乡环境,不折不扣地做到建设小康为人民,人民满意达小康。 【小康要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 20日清早,市领导范燕青、俞志平、戴源一行轻车简从来到溧阳市埭头镇。公路一侧,一幢幢新建的白墙黛瓦,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农民公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无声地述说着这里的农民殷实富足的生活。 没有太多的客套,该镇负责人的汇报直奔主题:去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048元,今年可达到8316元。 一年实现人均增收1268元,从何而来? 该镇负责人掰着手指算起了细账:2001年全镇工业企业只有36家,今年已发展到129家,近两年仅新增企业就为全镇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目前有1.1万本地人在本地企业务工,月工资都达千元左右。依托工业,埭头大力发展三产,以前全镇只有一个小菜场每天上午10点就收市,如今这个菜市场面积扩大了一倍,但摊位却供不应求,每晚到10点依然是人头攒动。螃蟹、青虾、种鹅等特种养殖旺销是埭头农民今年增收的又一大亮点,目前在溧阳市场销售的青虾,三分之一来自埭头。针对个别经济薄弱的村和生活困难农户,埭头镇由镇财政出资为这些村建设数千平方米标准厂房,每年这些经济薄弱村可从中获得8万多元租金收入,用于补贴村里经济困难的村民。同时,全镇失地农民每月都可享受到镇、村两级补贴的180元钱,进入中心村的失地农民另外还可多得到60元蔬菜费。 “刚刚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埭头农民的幸福指数比较高。”年轻的镇党委书记自豪地说。 对幸福指数最真切的感受来自日渐富裕起来的农民。金坛市洮西镇湖溪村村民周生泉听说市委书记来到村里,骑着摩托车从自家的蘑菇大棚里赶过来,他告诉市领导,几年前,他和妻子开始搞大棚种植蘑菇,去年的种植面积已达3万平方尺,毛收入近12万元,净收入7万多元。握着周生泉的手,范燕青深情地勉励他:“你有技术,有市场,有经验,要带领大家一起干,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共同致富。”在一旁的该镇领导说,今年洮西镇蘑菇种植面积达到1500万平方尺,种植户的平均收入都能达到5万元以上。近年,镇政府还拨出专款为贫困户免费建种植大棚,许多贫困户因此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范燕青与洮西镇沿村村民陈桂生拉家常。 胡平 摄 在洮西镇沿村村民陈桂生家,范燕青与他聊起了家常。曾任该村支部书记,今年已72岁的陈桂生告诉市领导:现在儿子在外打工,每年有一万几千元的收入,老两口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日子过得很顺心。他还告诉市领导,全村的五保老人都住进了敬老院,大家的日子一天过得比一天好。 部分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否能与社会平均水平基本同步增长是市领导在调研中十分关心的问题。在金坛市水北镇北大河村,范燕青一行以步当车,沿着田间小道走进低保户葛粉荣家。葛粉荣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右腿残疾,年过七旬的父母均身患多种疾病,家庭生活较为困难。范燕青详细询问了他们家的生活情况。葛粉荣说,现在全家靠着一辆三轮摩托车跑运输每年有三千多元收入,政府给父亲办了低保,每年可拿到一千多元,全家每年总收入五千元左右。葛粉荣告诉范书记,镇、村干部非常关心他们家的生活,除了逢年过节送来钱、物外,平时经常登门,主动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范燕青还关切询问了一家三口的身体情况,并叮嘱随行的各级干部:“在全面达小康进程中,要高度关注因病因残以及因失房、失地、失业而产生的城乡困难居民和其他弱势群体,不断改善其生活条件,年终将临,各地要广泛开展送温暖活动,把各种救助款及时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让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同步增长。” 调研中记者了解到,到目前,溧阳市茅山老区9个镇共接受社会各界捐助资金480.1万元,接受党员干部个人捐赠总额超过700万元。金坛市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实现人均增收23元,实施帮扶工程,人均实现增收16元。武进区今年共为8597户,17796人发放低保金2013万元。新北区今年共为4141户,9717人发放低保金949.2万元,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较好改善。 从溧阳的埭头、绸缪,金坛的洮西、水北,到新北的西夏墅、武进的卜弋、遥观,富民优先都被摆在了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位置,就业富民、创业富民、保障富民、增收富民……各地创新思路,因地制宜,一个个富民举措,一条条富民之路,引领着常州百姓大步奔向小康路。 【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重】 加快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之本。改革开放20多年来,常州人加快发展的“接力棒”手手相传,不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小康接力赛”新记录。 过去五年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1%;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9.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九五”的3.2倍。正是依托这样的发展速度,常州在江苏的“经济版图”上,占据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正是依托这样的发展速度,常州的小康步履才显得更加稳健铿锵。 连续三年在全国百强县(区)评比中名列第八的武进区承载着常州总体达小康的千斤重担。 “目前,全面小康指标体系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中,武进已有23个指标达到或超过标准值,六大核心指标均可在年内达到或超过目标值,总体上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该区主要负责人语气坚定的表示。支撑这个坚实承诺的是该区今年以来全线飘红的经济数据:1-9月,武进区完成gdp407亿元,同比增长24%,1-10月完成财政收入62.6亿元,同比增长28.2%。预计全年可完成gdp572亿元,财政收入75亿元。雄厚的财力使得今年武进区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9000元的预测数更为清晰可信。经济的发展同样使得武进人民可以更好分享到发展的成果。到目前为止,武进已新增就业171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2032人,83万人喝上了洁净的自来水,“三大保险”覆盖面超过96%,社会保障指标预计实现程度100%,城镇和农村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均实现应保尽保。 全市达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老区。调研中,来自金坛、溧阳的消息令人们对今年全市总体实现小康信心倍增。 1-10月,溧阳市完成gdp174.9亿元,同比增长22%,完成财政总收入21.42亿元。与经济发展相应的是人民收入的稳定增长,预计溧阳市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可达701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15500元。今年以来,溧阳市为5500名农村劳动力和2230名城镇下岗职工提供了免费培训,新转移农村劳动力9363人。金坛市则通过积极推进高效农业建设,加大工业投入和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等举措,预计全年可实现农民人均增收近千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7450元。 建设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让百姓钱袋子鼓起来,同时还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做强经济,做美环境是常州全面建设小康过程中的不二选择。 车行四地,绿树成林,绿草如茵。各地以农村“新五件”实事和农村“三清”工作为抓手,加大生态环境改善。溧阳市以天目湖水源地环境保护为重点,加快生态市创建步伐;金坛市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武进区实施的“清水工程”、“蓝天工程”、“固废处置工程”使全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已通过验收;新北区城乡绿化,污染集中治理等均取得明显成效……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为常州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书记寄语:建设小康为人民 人民满意达小康】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市委书记范燕青对今年以来全市各地围绕总体达小康目标所做的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范燕青指出,从调研和检查结果看,各地干劲足,思路清,目标明,今年全市总体达小康大有希望,这是全市人民同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是全市干群负重奋进,克难攻坚的结果。体现了广大基层干部的拼搏精神,体现了广大基层干部科学发展,执政为民的理念,体现了广大基层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范燕青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为此付出的艰辛努力表示感谢。 范燕青强调,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建设小康为人民,人民满意达小康”的要求,实实在在的建设一个“不含水分、人民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 范燕青要求各地通过“全面达小康”这个抓手,切实做到“五个促进”:一是促进加快发展,提升产业层次。要坚持“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金坛、溧阳在发展中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展高效农业,广开农民增收渠道,武进、新北则要立足产业领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二是促进富民优先,增加群众收入。重点是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强化培训,扩大就业,要继续把支持创业作为致富百姓的首要途径,同时引导多渠道自主就业和多形式灵活就业,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是促进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困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各级干部要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尤其要扶持经济薄弱村的发展,关心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使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跟上全市小康步伐。四是促进环境保护,优化城乡环境。当前的重点是水环境整治和垃圾集中处理。各地要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建设青山常在、碧水长流、蓝天白云、空气清新的绿色常州。五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地要将全面达小康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设好中心村、中心镇,为下一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好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