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大规模赴京产学研对接 从生产要素驱动更多地向创新驱动转变,从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中获得更大动能。上周,钟楼区组织包括40家重点企业在内的党政企业代表团,飞赴北京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唱响了“科技创新推进年”的一出重头戏。 & “创新是常州最大的一次机遇。”目前,我市各类产学研活动风生水起,2007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即将举行。钟楼此行,从模式到细节,都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牵手“国家队”,没有想像的难 短短4天时间,与21个大院大所进行互动;40余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2个平台机制项目、3个产学研合作项目正式签订……钟楼本次赴京产学研对接,刷新了辖市区“招才引智”的多项记录。 产学研对接不能“摊大饼”,也无法撒豆成兵。钟楼的目标很明确,着重“攻关”中科院和清华大学——在虎踞龙盘的北京,这两家院校置身金字塔尖,科研力量强、潜在项目多,且与常州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 “刚开始我们心里也没底,人家是‘科技国家队’,是否愿与区一级合作?”钟楼区常务副区长胡克辛坦言。但他的顾虑很快被打消,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热情介绍了几十个科技成果项目信息,中科院下属的自动化、化学、软件、物理学等16个研究所悉数出场,全无保留地介绍情况、推介项目。中科院北京分院副院长李婷感慨地说:“一个区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非常罕见。” 之所以能从容牵手,关键原因有二。一则利用好资源,敢于“攀高枝”,科技部门事先两度赴京,充分与科研院校沟通;二则按图索骥,早在一个月前,就向全区重点企业征求项目意向,明确了企业急需的技术课题、要约期限、可投入的科研经费等,产学研方向明确,自然事半功倍。 政府牵红线,企业“谈恋爱” 本次赴京的40家企业,均是钟楼规模型、高新技术型或科技创新型企业,参加者不是董事长就是总经理,企业对科技的渴求可见一斑。 4天的对接活动中,记者注意到,每次未等项目推介结束,企业家们就纷纷搞起了“小动作”:有人给台上的专家发短消息;有人抢着约专家吃饭、喝咖啡;有人甚至晚上摸到专家住处详谈……“抢”项目、“争”项目的劲头十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