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常州要闻 > 正文

常州,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产城融合的常州画卷(下)

作者:admin 来源:商务局 日期:2015-01-25 09:28:55 标签:
 

这是一座浸润厚重历史的江南古城,这是一座崇尚开拓创新的现代都市。

  迎着朝阳,我们学习、工作、成长;带着收获,我们歌唱、激昂、奋进。生活在底蕴丰饶的常州,我们有太多的骄傲;迈步建设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征程,我们有太多的期许。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描绘的——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憧憬未来,承接过往

  只有当城市的发展空间打开,我们才能在更宽广的平台上,布局各种生产、生活的现代化设施,实现教育、医疗、文化、道路、绿化等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让城市的公共资源普惠至更多的人群。

  常州城市框架的一次又一次延伸,印证了这样的轨迹:上世纪80年代,94平方公里的中等工业城市;上世纪90年代中期,190平方公里的苏南地区中心城市;进入新世纪,280平方公里的长三角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2002年至今,1862平方公里的长三角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巨大的张力惠及的居民群众,也从数十万激增到近500万。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改革开放的动力驱动着常州在“一体”上“长”出南北“两翼”。武进,扮靓“南部新城区”,以旅游休闲、生态居住、高等职教、高新技术为主要功能、以现代化都市风貌为特征的南部新城崛起;新北,占领“智慧新高地”,高新高企、创意创智、物流人流等汇成常州“智慧经济”的新动力。“一体两翼”加快推进了我市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步伐,大城市框架初步拉开,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和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城镇五大保险总体全覆盖,各类社会群体得到多层次保障。

  两翼腾飞,常州又着手“南北一体,三城联动,东西协调”的规划布局,大刀阔斧拉骨架,通过实施环城高架道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南部新城核心区基本建成,北部新城日渐成熟,东部新城、西部钟楼新城规划建设全面展开。同时,建成了一大批事关城市发展、紧系民生大计的重大项目,基本形成了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城市功能体系,城市形态、城市布局、城市功能和城市环境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机场改扩建、环城高架,将城市五区融为一体;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统筹推进;大力发展快速公共交通,市民公交出行率超过28.3%;“绿色客厅”遍布全市,市民步行10分钟,就有公共绿地、建设设施和免费开放的公园;菜市场分期实施改造,实现了环境商场化、设施人性化、食品安全化、价格大众化。

  面向未来,立足当下

  当下的我们分享着常州市委、市政府践行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红利,“转型升级”“城乡一体”“产城融合”等关键词串连起新时期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在调结构中促转型,在抓创新中促提升,转型升级工程发展指数名列全省第一,夯实了民生根基;简政放权、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城乡发展一体化等专项改革方案,奠定了民生梁柱;着力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和宜居水平,强劲了民生筋骨。

  我们清晰地看到、摸到、感受到,“大交通、大生态、大融合”的大常州发展战略、“提升中心、优化南北、拓展东西”的发展思路,让我们的家园越来越宽敞精致、生活越来越便捷舒适。加快常溧高速、地铁1号线开工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穿行南北距离在延伸、时间在缩短。交通便捷,促使博物馆、大剧院、奥体中心、现代传媒中心等地标性城市主题建筑的民生功能进一步放大,实惠的艺术享受、顶级的世界赛事,让老百姓的节日“多”了、眼界“宽”了、心境“亮”了。生态绿城建设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取得实效,让人们移步即景。“送医到门口,看病不用愁”,城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市民基本实现了小病到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平安常州建设扎实推进,法治建设满意度94.38%,位居全省第一,让老百姓暖心、安心、放心。

  谋划未来,正视差距

  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的规模大小、能级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和现代化程度。因此,当前许多城市都把拓宽发展空间、增强综合实力作为造福全体市民的大战略。

  从创造全国闻名的“苏南模式”,到积极践行“两个率先”、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常州以产业促发展,以发展惠民生。有目共睹,多年的发展使常州的城市空间布局合理性得到明显改善,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然而,资源要素分布和配置不尽合理、城市各功能板块和区域发展尚不平衡、城乡发展仍不协调等问题依然存在,使得产业集聚难以有效形成,产业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城乡融合发展受到明显制约。特别是一些区域空间资源配置长期得不到优化,未能与周边形成联动、统筹、协调发展态势,既影响产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也造成城镇功能无法有效提升。

  同时,在住房改善、社会保障、环境质量、便捷出行、城市管理等诸多方面,百姓要求、群众期盼越来越高。这一切,都呼唤着城市的统筹发展、做大做强,从而实现教育、医疗、文化、道路、绿化等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民生幸福“人人享有”。

  拥抱未来,追寻梦想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竞争的排他性和发展的紧迫性,也敦促常州不断地行民生改革创新、展幸福生活画卷。

  按照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更高要求,常州切实统筹好城与乡、产业布局与城市布局、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重新梳理总规划与子规划,实现多规合一,一张蓝图绘到底。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推动城市发展,是为了让全市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常州将主动在江苏“中轴崛起”中抢抓机遇,加快实现城镇化由外延扩张为主向内涵提升为主的转变,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推动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辐射,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产城融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途径。我市将进一步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推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整合空间资源,做大中心城市,高效能推进精品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现代化综合服务水平,深化城市长效管理,强化交通支撑辐射。围绕格局优化、配套完善、人口集聚、发展集约,统筹多元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配置,促进东部地区协调协同发展。按照现代新型小城市的标准推进9个重点中心镇建设,提高生产生活服务便利化程度。

  这样,不仅可更加有效集聚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高端要素,为发展城市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创造更好条件,还可以带来老百姓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和改善。

  离开城市整体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民生改善既能有效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能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拉动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城市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我们的城市犹如一朵鲜花呈星状开放,在金色的光芒间交替着绿叶。有理由相信,伴随着城乡一体、产城融合等战略部署的推进,常州城市发展“蛋糕”会越做越大,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同时又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扩大消费需求,为城市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以这样逻辑的“烘焙”,让人民品尝源源不断的甜美,诚如习总书记指出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