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常州要闻 > 正文

紧缩信号显现货币政策左右为难放任还是干预

作者:外资网管理员 来源: 日期:2011-05-14 09:18:57 标签:

    国家统计局昨天发布的初步核算数据再次引发人们对“中国经济再次过热”的担心。

    数据显示,一季度银行贷款1.26万亿元,同比多增5193亿元,超过全年贷款预期目标50%。

    “宽货币、紧信贷”向“宽货币、宽信贷”转变的苗头已经十分明显。

    对于投资过热和信贷增长过快,国务院等监管部门已开始高度重视。4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重新把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控制货币信贷投放作为近期的宏观调控重点。

    另外,与信贷规模快速提升相对应的,是对外贸易的继续快速增长。截至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8751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562亿美元。

    继2004年开始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以来,银行信贷规模开始逐步回落,投资过热问题逐步得到遏制,但今年以来,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进行,资本充足压力逐步缓解,加之外汇占款规模庞大等因素,银行由调控初期的“惜贷”逐渐转变为流动性宽裕,甚至出现流动性过剩的危机。

    资金的宽裕还表现在银行间市场上,去年以来,银行间市场收益率大幅降低,直至最近传言央行将紧缩货币政策、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后才有所转变。

    但宽裕的资金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出口,银行仍在为囤积在手中的巨额资金而苦恼。对赚取存贷差仍为主要收益来源的银行而言,把手中的钱变为信贷业务的动力依然若隐若现。

    对此,央行的下一步货币政策动向自然成了聚焦的焦点。紧缩真的需要吗?央行面临着两难的抉择。(柴元君)

    两难困境之下 信贷过热或被容忍

    日前,就目前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光大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等撰写了研究报告———《货币过剩与资产重估》。报告指出,就目前而言,央行面临着两难的政策选择。

    政策两难

    报告称,中央银行面临着两难的政策选择:如果中央银行担心信贷过热,从而导致经济过热,并采取措施压制银行增加信贷投放,则银行负债方利率下降的压力会更大,资产市场膨胀的压力也会更大;同时由于信贷受到抑制,从而实体经济的需求受到压制,贸易顺差会持续维持高位,从而带来持续的国外净资产增长压力。

    他指出,更加现实的政策选择是:中央银行容忍和鼓励信贷的快速增长,并以此推动实体经济的膨胀;这会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同时降低贸易顺差和国外净资产增长的压力;对于实体经济膨胀可能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加快汇率升值的步伐来对冲。

    由于实体经济再次膨胀所需要的刺激力度相当大,目前的政策刺激(如果有的话)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如果中央银行确实采取了放松信贷控制和加快汇率升值的政策组合,更可能的结果也许是实体经济维持大体的稳定和资产市场实现适度的膨胀。

    银行面临信贷等双重压力

    高善文等人在报告最后指出,从银行部门的资产负债表来看,货币的增长对应着银行国外净资产和信贷资产的增长。由于国外净资产仍然可能维持20%%左右(甚至更高)的增长率,货币和信贷增长率的巨大背离可能继续维持;为了追求必要的盈利,在低收益的国外净资产高速增长的背景下,银行部门可能面临着增加信贷供应和降低负债方利率的双重压力。

    资产价格重估已经开始

    报告在结论中指出:周期下降和汇率升值压力带来了货币供应的高速增长及其与信贷增长的巨大背离;由于实体经济产能仍然在快速释放和盈利增速下降的压力,企业和住户部门看起来不愿意将多余货币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在这种条件下中国资产市场存在明显的膨胀和重估压力。

    2005年中以来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持续上升,并于最近达到19%%左右的高水平,远高于一般认为的16%%左右的中性货币供应水平。同时,信贷供应的增长也出现了温和的加速。而在目前实体经济部门供应能力过剩和盈利能力下降的基本背景下,多余的货币供应将主要流向资产市场,形成资产价格的膨胀和重估。(记者 马斌)

    高盛:投资过快“隐现”全年通胀压力 


    针对新近公布的中国宏观经济数据,高盛昨日发布报告称,一季度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可能延续至二季度,全年通货膨胀的风险也将因此有所上升。

    报告表示,虽然通胀压力在3月份并不明显,但投资活动以及货币供应的增多,提高了2006年通货膨胀风险的可能。高盛预计,今年CPI指数将逐步上升,在年底前超过3%。

    高盛(亚洲)执行董事梁红认为,货币政策面可能会很快“收紧”,以此来抑制经济过热的局面。她表示,为了控制贷款的快速增长,进一步收紧流动性,政府可能采取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市场利率以及加速人民币升值等措施。“更早采取措施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报告最后认为,在经历上次宏观调控后,中国政府对本轮调控的掌控将更加有效,“应更多依赖市场化手段,而非行政手段”。(记者 夏峰)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