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日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于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加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不完善,一些行业存在潜在的产能过剩问题。其中,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潜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 产能过剩 利润下降 钢铁产业生产能力已经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仍有在建能力7000万吨、拟建能力8000万吨;电解铝行业产能已经高达1030万吨,闲置能力就有260万吨;铁合金行业现有生产能力2213万吨,企业开工率仅有40%左右;焦炭行业产能超出需求1亿吨,仍有在建和拟建能力各3000万吨;电石行业现有生产能力1600万吨,仍有一半能力放空;铜冶炼行业建设总能力205万吨,是2004年底的1.3倍,2007年底将形成近370万吨的能力,远远超过当年国内铜精矿预计保障能力;汽车行业产能已经过剩200万辆,在建能力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达800万辆…… 尽管针对产能过剩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有力的调控措施,使这些行业的投资增幅明显回落。但是,由于产能过剩的矛盾并没有从体制与机制上彻底根治,这些行业在总量过剩的同时,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依然突出,潜在的产能过剩问题不容忽视。 与产能过剩相伴而生的是,企业的效益大幅度下滑,亏损企业不断增加。钢铁行业前10个月产成品库存增长49%,利润增幅仅11.2%,同比回落52.2个百分点。水泥行业利润同比下降60.6%。汽车行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36.7%,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86.2%。调查得出如下结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如果不抓紧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就会明显加剧,结构不协调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企业倒闭和职工失业就会显著增加,银行呆坏账就会进一步扩大。因此,产能过剩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平稳发展。 供需失衡 引发失业 产能过剩引发企业利润下降,而更多非公有制企业将来承担这块成本,这些企业势必要通过减员来吸收消化这块成本负担。据统计,中国新增就业岗位的80%以上来自非公有制企业。一旦减员,甚至只要不再吸纳新的劳动力,就会使整个失业人口急剧增加。 专家表示,从历史经验看,化解产能过剩必然要付出相应代价。在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原始积累初期,产能过剩就是通过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来解决的。在危机来临时,资本家会将大桶的牛奶倒入大海,这样反而会降低经营成本,度过产能过剩经济危机这道坎。有专家认为,产能过剩对经济增速的影响甚微,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则相对明显。另有专家表示,产能过剩更为严峻的问题是导致十分严重的失业问题。 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1996年,出现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失业高峰。据官方公布的数字,当年底城镇的登记失业人口是530万,失业率为2.98%,仅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但事实上,当年仅下岗职工就接近800万,当年失业人口约1300万,失业率接近8%,比上年翻一番还不止。造成当时失业人口急剧增加的原因是,1996年正好处于上一轮经济增长高位回落期,前几年经济高涨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高产能开始大量释放,市场供需严重失衡,企业利润大幅下降,预算内企业的净销售利润率降到历史最低点,全年亏损企业的亏损总额与上年相比增长了27.6倍。当前我运行状况与上次失业高峰爆发前有不少类似之处:都是刚从本轮经济高点开始回落;都面临着前期形成的高产能开始释放的局面;企业利润都在急剧下降。某种意义上讲,当前的经济状况甚至比当年还要严重。有关资料显示,前几年经济高涨中所形成的新增产能又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这就意味着,我们即将面临的产能过剩局面之严峻也将前所未有。 那么,新的一轮失业高峰是否会接踵而来呢?一个不利的因素是,国有企业对就业的贡献已经不占主要地位。这些年来,我国新增就业岗位的80%以上来自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中绝大部分都是非公有制企业。在这种情况下,非公有制企业即使不“减员增效”,只要不再吸纳新的劳动力,一年新增1000万的劳动力无处消化,就会使得整个失业人口急剧增加。 从各种迹象看,各界尽管对失业问题一直较为关注,但是很少将产能过剩的影响考虑其中,因而对即将到来的困难缺乏充分认识和必要准备。未来二三年内失业增长是一种必然,因此未雨绸缪会减少危机来临时的应对失误。从缓解产能过剩负面影响的角度来说,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尽快让我国产能过剩行业尽快度过这场危机,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一轮经济过热后,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今年一定会出现的产能过剩,便是这种代价。产能过剩是所有市场经济国家必定要经历的,它是经济周期性波动造成的。中国的产能过剩,有其合理的部分,但更多是转型经济的特殊性导致的。产能过剩会导致企业利润下降、价格竞争激烈、银行呆坏账增加,进而影响就业水平,带来更多国际贸易纠纷,最终减缓经济增长速度。 如何化解产能过剩的压力成为当前政府重要的议题,引发学界的热烈探讨。学界普遍认为,成功化解本次产能过剩的危机,宏观调控手段应更多采用法律和深化改革,而少用行政手段,企业将更多地转向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最终使我国的经济体制向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迈出一大步。(记者 潘 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