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常州要闻 > 正文

常州离建成全面小康还有多少路要走?

作者:外资网管理员 来源: 日期:2011-05-14 08:56:41 标签:

      苏州、无锡宣布小康了,同处长三角苏锡常经济发达板块的常州怎么办?市委、市政府提出———

  常州要小康社会要保障

   据江苏省统计局的测评报告,到去年底,苏州市和无锡市已全面达到了江苏省建设小康社会的25条指标;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和江阴6个县级市,成为江苏省首批全面小康达
标的县级市。

  同属长三角苏锡常发达经济板块的常州,东望无锡苏州,“全面小康”,成为摆在全市上下的一项紧迫任务。

  差距 龙 网提醒:龙城资讯 尽在龙 网

  社会保障,已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指标,成为市场经济框架的一项基本支柱,也成为老百姓最关心的幸福指数。

  对照苏州无锡,常州有差距。常州今年要实现全面小康,对照小康目标4大类18项25个指标完成情况,我市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保险覆盖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指标上尚有差距。目前,我市三大保障综合覆盖率已达到92.67%,接近95%的小康指标要求。在考虑到今年全市至少净增从业人数5万人等因素,则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均须净增8万人以上。

  另外,我市要实现全面小康的阶段性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必须达到2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必须达到1000美元。年内的增幅分别要达到12%和14.3%以上,任务同样十分艰巨。

  难点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就社会保障而言,仍面临四大挑战。

  ——“网眼过粗”、“网线脆弱”和覆盖不全的挑战。市本级养老、医疗赡养负担比例,均处于紧张平衡状况,抗风险能力不强,支付能力仍较脆弱。在医疗保险方面,农村已基本普及了合作医疗;但我市城镇还有10多万的普通居民、学生儿童没有医保。

  ——人口老龄化的挑战。65周岁以上人口,目前我市比重已达到11.73%,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压力越来越大。

  ——就业形式多样化的挑战。非公经济已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灵活就业人员大量增加,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极不适应这种分散化、变动大、流动性强的就业格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挑战。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滞后于城市,着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有机衔接,切实解决失地农民和乡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障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重点

  常州要小康,社会要保障。必须突出重点,对照具体目标一一加以落实。

  ——从“扩面”到“全覆盖”。按照高质量全面小康的要求,今年全市必须完成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净增8万的扩面征缴目标,三大保险覆盖率达96%,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达到96.5%以上;净增城镇就业人数5.1万;实现再就业1.8万人,援助20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再就业培训3.5万人,其中创业培训2000人;本地劳动力转移就业4万人,促进农民增收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实现高危行业工伤保险基本全覆盖。

  ——建设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举全市之力,健全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机制,完善依法征缴机制,实现工商、税务、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完善社会保险联动登记制度和社会保险登记联合检查制度;加大依法征缴的力度,充分发挥劳动关系和劳动争议仲裁两个三方机制的作用,以劳动关系的民主化促进劳资双方互利双赢。实现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应保尽保,重点推进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流动就业人员等城镇各类群体的参保问题;逐步将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城市老年居民、儿童、学生等各类社会群体纳入社会医疗保障范围;切实解决困难群体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做好困难和破产关闭国有、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医疗保障的工作。围绕破解“三农”问题,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和现有体制的限制,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以转移就业、完善保障来反哺农村、反哺农民。

  ——努力构建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大对再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力度,不断调整完善现有的就业扶持优惠政策,继续实施创建“促进就业和完善保障示范社区”活动;加强对长期失业人员的就业扶持,逐步将长期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纳入就业扶持范围,鼓励和帮助青年失业者增强就业本领。重点发挥政府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加大对就业服务的投入,延伸就业服务基层平台到所有村和社区,实现就业服务体系的“一站式服务”;加强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创业者提供培训、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一条龙”服务;大力开展适合灵活就业人员的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等就业培训咨询服务。着力构建城乡一体、规范有序的就业市场机制。鼓励和规范发展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和社会培训机构,构建以公共职介、培训机构为主体,遍布全市、延伸社区的职业介绍和培训网络;培育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做好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尤其是失地农民转移就业;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全面推行招、退工备案及劳动合同书面报告制度,把好失业预警线,使就业与社会保障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服务能力更加贴近群众。  (责任编辑  笑江)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