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征求意见的《劳动合同法》草案遭到了外资企业的强烈反弹。据报道,4月23日,在上海《劳动合同法》草案研讨会现场,来自上海跨国企业人力资源协会的代表徐婷婷宣称:“如果实施这样的法律,我们将撤资。”就此,我们不能不问一声,谁给了外资企业如此蛮横的话语霸权,让他们敢于向中国法律如此公开叫板? 应该承认,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外资企业贡献良多。比如报道所说的这家“上海跨国企业人力资源协会”代表的54家企业,就提供了23万之多的就业岗位,可以想象,这54家企业尽管享有税收优惠政策,每年上缴的税收恐怕也不是个小数,但是,外资企业并不是白求恩那样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只讲奉献,不求回报,他们从中国带走的利润只会更多,不会更少。更重要的是,不管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拥有多大的影响力,它都不应该干扰中国为自身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大计所进行的建立健全法制的努力。然而,不幸的是,这样的事情不仅发生了,而且不只一次———此前,中国企业所得税税率并轨的努力已经因为外资企业的强力反对而延迟,至今还未有下文。 对于资本的贪婪属性我们早已一清二楚,所以,外资企业维护自身利益的言行并不令我们感到意外。然而,当外资企业维护自身利益的言行达到了这样一种敢于公开挑战中国法律的疯狂程度的时候,我们就要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的开放政策是不是确实存在失当之处,我们对外资的态度是不是确实过于谦恭了?外资企业今日的疯狂是不是我们一直以来纵容的结果? 在我们实施对内开放、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有一条奇怪的见诸官方文件的逻辑: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原则上都对内资开放。这个逻辑的潜台词是,中国民营企业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一切要惟外资马首是瞻。这个大逻辑在一些地方具体的开放引资进程中,就演变为“宁与洋人,不与家奴”的现象。可以说,对于外资话语霸权的养成,这种内外倒置的崇洋媚外逻辑难辞其咎。 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目的在于谋求一种双赢局面,即是,你赚钱,我发展。然而,现在的情况是,外资企业钱赚到手了,而且要赚更多的钱,我们的发展却成了一个问题了:在外资企业的蛮横话语霸权环境中,中国企业还能有多少发展空间?更严重的是,外资俨然成了中国建立健全法制借以规范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拦路虎。我们的开放引资路线图,是到了调整的时候了。 不久前,外资对于中国一些行业的龙头企业的收购,引起了有识之士对于中国经济安全的担忧。现在,外资对于中国法律的公开疯狂叫板表明,外资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威胁可能已经迫在眉睫了。(亚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