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常州要闻 > 正文

经济全球化、中国市场化改革与中国经济发展

作者:外资网管理员 来源: 日期:2011-05-14 09:32:31 标签:
  论文提要:本文主要探讨经济全球化、中国市场化改革与中国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经济全球化利弊的讨论以及如何看待和评价它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影响,本文将回答中国如何参与经济全球化这一重要问题。为此,我们首先讨论了经济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利弊及应如何减少贸易和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风险、波动及金融危机。我们将回答这种危机是来源于经济全球化本身还是来源于正处在向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改革转型过程中的国家和其他新兴国家的经济体制本身的不完善。我们的结论是:减少风险和避免金融危机的最佳办法是通过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的改革方式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和改进经济制度环境,而不是采取更多政府干预和控制的办法来减少金融危机的发生。尽管这种经济制度环境的改进不能完全地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但它能够减轻和缓和经济危机的程度,并且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好处是长远的,而它的代价却是短期现象。然后,我们将回答应如何看待和评价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各行业所受影响的程度。最后我们讨论了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改革的互动关系,同时对如何减少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给出我们的对策和政策性建议。我们认为减少经济波动最有效的办法是不断改进经济制度环境使得市场能更有效的运作及允许民间资金通过追求最大收益的动机而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一. 引言
  经济全球化无论是在中国大陆还是在国外已成为当今学术界、政界及其他各界最热门的争议话题之一。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国际贸易壁垒和国际金融投资障碍在发达国家中已基本瓦解或消除,在新兴国家中也大为下降。发达国家的投资者可以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在新兴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或购买各种证券,而新兴国家中一些大型企业也能在发达国家股市上进行融资,使得贸易量和资本流通量巨幅上升。当这些新兴国家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流通自由化中得到巨大好处的同时,它们也发现贸易的自由化会导致对本国行业、产业危机及就业困难,特别是金融自由化对资本流通会产生巨大影响。例如,在1996年,流入东南亚的新兴国家资金高达624亿美元,而在1998年从这些国家流出的资金也高达462亿美元(参见:IMF(1999))。这种剧烈波动使得人们对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的评价产生了很大争议,不少赞成它的人把它看成是经济发展的万能药;而许多反对它的人却认为经济自由化走得太远,它是导致全球性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主要根源,从而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应对产品的贸易和资本的流通重新进行控制和限制。国内学术界和各部门以及西方学术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此问题的争论,以及去年秋天发生在美国西雅图反对世界贸易组织大会的游行抗争示威活动说明了人们对全球化看法的巨大分歧。尽管不少经济学者认为贸易的自由化应被鼓励,但同时他们却认为金融自由化不应被鼓励(参见:Stiglitz (1998) and Krugman (1998))。
  本文主要探讨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整体利益是否大于它所付出的代价,以及如何看待和评价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互动问题,进而回答中国应如何参与经济全球化这一重要问题。为此,本文结构如下:在第二节,我们将讨论经济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利弊及应如何减少贸易和金融国际化所带来的风险、波动及金融危机。我们将回答产生这种危机的根源是来源于经济全球化本身还是来源于正处在向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改革转型过程中的国家和其他新兴国家经济体制本身的不完善。我们的结论是后者,从而减少风险和避免金融危机的最佳办法是通过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的改革方式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和改进经济制度环境,而不是采取更多政府干预和控制的办法来减少金融危机的发生。尽管这种经济制度环境的改进不能完全地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但它能够减轻和缓和经济危机的程度。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好处是长远的,而它的代价却是短期现象。第三节将回答应如何看待和评价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讨论各行业所受影响的程度。第四节将讨论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改革的互动关系及对如何减少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给出我们的对策和政策性建议。我们认为减少经济波动最有效的办法是不断改进经济制度环境使得市场能更有效的运作及允许民间资金通过追求最大收益的动机而得到更有效的利用。第五节给出结束语。
  二.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及其评估
  经济全球化主要包括国际贸易自由化和国际金融自由化两个方面。我们在本节分别对国际贸易自由化和国际金融自由化的利弊作一大致讨论,并评估其所带来的利弊大小。
  2.1. 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利弊及其评估
  2.1.1. 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好处
  西方学术界对国际贸易自由化的争议不是很大。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还是克鲁格曼等人的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现代贸易理论等经济理论都告诉我们从社会福利最大化和资源有效配置的角度来说自由贸易是最佳选择。由于生产的绝对差别或相对差别,由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由于生产规模的差别,由于生产技术的变化和转移,由于各国收入水平及对产品需求偏好的差别,由于政府政策,甚至或者由于经济制度环境方面的差异,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差别,使得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相对比较优势或对商品有不同的需求,从而使得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进而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提高了本国的社会福利。
  2.1.2. 国际贸易自由化的代价
  既然经济贸易理论告诉我们从社会福利最大化和资源有效配置角度来看自由贸易是最佳选择,任何干预贸易的政策都会给本国或世界带来一定的经济福利损失,那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国家还要实行贸易保护呢?其主要原因就是担心自由的国际贸易可能对本国的进口竞争行业、幼稚工业、民族工业造成伤害。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许多工业处在落后或新生阶段,如果允许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的话,这些工业可能被打垮,被扼杀在摇篮之中,永远没有成长起来的希望。如果政府对这些工业实行一段时间的保护,等它们成熟后再开放,就不怕竞争了。尽管保护这些企业在短期有代价,从长远利益考虑可能是必要。对贸易自由化的担心还有,认为它们会影响本国的就业水平、增加贸易赤字。除了经济上的代价,许多人还担心非经济上的代价。他们担心自由贸易可能会对本国的政治、文化、社会造成不愿意看到的影响,比如影响到民族自尊、造成社会不公及危害国家安全。
  2.1.3. 国际贸易自由化利弊大小的评估
  贸易保护可以保护国内行业免受国外行业的竞争,但代价是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生产效率的损失,这种损失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得和政府保护关税所得。由于企业受到保护,没有必要竞争,从而没有提高经济效率的必要。并且贸易保护的社会成本也非常大,即没有激励去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学习新的知识。例如,近年来电讯、通讯网络等高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无疑会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对这些行业的保护尽管能保护这些行业的收益,但拖延的是整个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其损失会远远超出所得。还有,即使贸易保护在理论说得通,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非对称,具体实施起来会出现如何选择保护对象和技术手段上的困难,其结果在实施中往往是弊大于利。总之,各国的发展机会最终要靠经济效率的提高,而不是靠保护落后来争得。对外开放,让自己的经济直接参与国际竞争,是提高本国经济效率最有效和最根本的手段。
  2.2. 国际金融自由化的利弊及其评估
  2.2.1. 国际金融自由化的好处
  学术界对国际贸易自由化应得到鼓励并没有什么大的分歧,但对国际金融自由化却存在着很大分歧。直到1997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之前,西方学术界对金融市场的整合和全球化基本上是持肯定的态度。一般来说,金融自由化主要能带来三个好处:(1)资金的流动可增加资本利用的效率,从而能加速一国的经济发展。通过吸引外国投资能使得一个国家的资本投资增加,从而增加了本国生产。(2)外国直接投资的国际化及国际有价证券的分散化可导致投资风险的分散化,及减少使用资本的成本。(3)资金的流动能改进本国公司的治理,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和手段能够通过外国者的投资被引进,从而改善了本国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水平。对这三个好处的较详细论证见Stulz (2000)。下面只作大致讨论。
  资本的自由流动导致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增加 当每个国家的消费的比重及总和生产函数相同时,已发达国家需要投资更多。于是,由边际递减规律可知,这些国家资本投资的边际生产率比发展中国家要低,因而已发达国家就具有较低的资本回报率。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回报率要高,就会激励已发达国家中的投资者到发展中国家去投资,其结果资本的自由流动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从而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财富。由于已发达国家的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率也增加了,同时也增加了已发达国家的财富,从而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也提高了。
  资本的自由流动导致投资风险的减少 一个国家向国外的投资者开放它的金融市场,也允许本国企业和居民在国外集资或投资,本国的投资者就不一定需要承担经济活动中的所有风险,外国投资者作为投资者承担了部份风险。同样,本国企业或投资者在国外上市或购买国外证券也分担了它国经济活动中的风险。每个投资者则可根据不同国家的投资风险程度来决定他的投资组合,使其具有较小的风险但却有至少相同的投资回报率。
  资本的自由流动导致公司治理的改善 资本在国际间流动还能改进一国的生产水平和公司治理效率。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和经营管理专家能够通过外国人的投资或合资被引进,从而改善了本国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水平。发达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把新开发的产品,先进的生产技术,有效的管理机制等引进资本输入国,使发展中国家的未开发资源或闲置劳动力等资源充裕的优势得到发挥,由此带来经济发展和经济起飞。资本的流动还可以降低发展中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劣势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从而减少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外国投资如果是投资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中,资本的流动则加强了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促进了出口。此外,由于国外资金和外企的进入,可增加金融市场和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从而提高了资金利用和生产的经济效率。资本的自由流动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法规完善和与世界经济法规体系接轨也有促进作用。市场经济机制能否正常运作从一定意义上讲取决于完善的法制体系和规章制度。为了更多地吸引外资,还需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保证投资者和股东的利益不受侵犯,这就需要有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完善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作为保障。如果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没有权威性或不完善,企业合同、契约就不能严格被执行,企业的经营者就可能滥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从而增大投资者利益被损害的风险。
  2.2.2. 国际金融自由化的代价
  金融自由化所带来的好处比较容易理解,但它的代价和导致这种代价的原因却较难界定和评价。新兴国家开放金融市场最主要的负面作用是,它可能会导致经济上的巨幅波动:投资的激增伴随着随后大幅度地减少,大量资金的流入以及随后以同等规模的大幅减少。这种资金的巨大波动可能会导致全球或区域金融危机:一国的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可能会迅速波及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一旦这种危机发生,大量外资外逃,利率上升,本国货币急剧贬值,外币储备急剧下降,大批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人们生活水平下降、经济增长放慢。几年前发生的拉丁美洲和亚洲金融危机能够说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2.2.3. 国际金融自由化利弊大小的评估
  由于金融危机的破坏性,从而使得不少人对金融全球化产生了怀疑,认为新兴国家金融市场的自由化所带来的问题可能超出它所带来的收益。他们呼吁终止或放慢金融市场自由化和全球化的过程。当一些人认为应有步骤地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时,不少人却要求对资金的流动重新实施控制及对金融市场实行干预。那么,反对金融自由化的呼吁是否合理?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回答导致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人们才能回答金融自由化的代价是否抵消了金融自由化的好处。
  对金融自由化的主要担心是资本的流动造成了经济上的波动。下面我们将回答资本的流动是否造成了经济的不稳定及为什么会造成不稳定?
  资金大致可通过三种形式的投资进行流动:外国直接投资,股票市场投资及债券市场投资。一般来说,资金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和股票市场投资对经济所造成的波动在短期内不是非常直接或显著。外国直接投资一般都是中长期的,当经济环境突然发生变化时,由于受契约合同的约束及投资已转变成实物,外国投资者很难将资金一下子撤走,因而对经济的波动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实际的经济数据也说明了此点,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期间,东南亚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实际上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从1996年的134亿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166亿,1998年的182亿(参见 IMF (1999))。
  资金的流动可能会对股市造成波动,从而可能危害经济发展和增长。但是最近不少学者的实证研究分析表明金融市场的开放对股票市场的波动没有显著统计关系。并且,从平均意义上来说,金融自由化不是增加而是减少了证券市场的波动(参见:Behaert and Harvey (1997, 2000),Richards (1996),Kim and Singal (2000))。
  尽管外国直接投资和股票市场投资对经济所造成的波动在短期内不会造成很大的危害,但银行债务和短期债券却可能对经济造成巨大的波动。从1988-1997年,流向新兴国家的债务达1-2万亿美元,其中多数是短期外债。由于短期外债在墨西哥和亚洲金融危机中的兴风促浪的作用,许多人建议对短期外债进行管制或限制,提倡多发行中长期外债。我们认为一味的对短期外债进行管制或限制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并且企业并不能做到想发行多少中长期外债就能够发行多少中长期外债。这种建议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现象,并没有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在给出理由之前,我们先讨论为什么短期外债会对经济造成不稳定。
  股票的流动和债券的流动有一个本质的不同。这就是当外国投资者抛售股票时,企业并不必付出现金,只是造成股票价格的下降,不会对企业的经营立即造成影响。相反,当债券的债权者离开时,企业必须用资金偿还债务给债权者,企业于是需要寻找新的资金来取代已偿还的债务。这样,股票的抛售在短期内不会导致违约、拖欠和破产,但债券却会。当债券必须要偿还时,企业却可能借不到资金,从而导致企业倒闭。在新兴市场中,这种情况尤其会如此。在经济危机发生时,由于市场上的资金短缺而使得利率过高或者企业已经大量负债,从而企业不能承受如此高的利息或者金融机构对企业偿还能力发生怀疑,认为违约的风险太高而不愿借出。当然,企业为了减少这样的风险,可采用多样化的短、中、长期的债务组合。如果企业认为它的经营情况在短期内会改善,企业当然愿意借短期债务,因为他们期望这样做在重新借贷时可能会得到更好信贷条件,否则企业愿意负担中、长期债务。然而,尽管中、长期债务给予企业更大的灵活性,但银行却要承受由于时间长企业经理可能会滥用资金而债权人却无法控制,以及企业经营不佳、违约或破产的更大风险,因而长期债券利率一般会比短期债券利率要高,从而使得企业无法承受。即使企业能承受,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银行可能担心风险太高而不愿意借给企业长期债务。当然,企业为了能较低成本地发行长期债券,可能会附上保证债权人的契约条款。但只有当契约条款能够被严格执行时,它才能具有价值。当契约条款不能被严格地执行时,它就不能被用来减少长期外债的成本,企业就不得不发行短期债券。短期债券对债权人的风险较小,因为债权人可以通过随时买卖短期债券的方式更好地控制企业的行为从而不愿购买长期债券。这就是为什么短期债券是新兴国家的主要融资渠道。由于新兴经济国家的金融体制不够完善,现有的金融结构不能让企业得到更多的长期债券而不得不借短期债务。不幸的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外币储备有限或采用固定汇率时,大量外资出逃的挤兑现象就会在以短期债券为主的国家发生。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就会出现大量企业贷不到款而发生违约或为了偿还债务而不得不破产。同时也会导致贷款利率大幅上升,从而导致股票市场剧烈波动。这就是为什么会导致墨西哥和亚洲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于是许多人建议减少短期外债,增加长期外债。但是由于以上所讨论的原因,具有不够完善的新兴国家的金融体制不支持长期外债的借贷方式。长期外债的债权人对企业经营只有很有限的影响,要承受更大的风险而不愿意购买长期债券。从而,增加发行长期债券的建议在金融体系不完善的国家由于成本太大就没有办法做到,从而变得不可行。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不是限制金融自由化而是要改进适应市场经济的金融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等。为了让发行长期债券成为可能,债权人的利益能够得到保证,同时还应当具有合理的破产制度,较低的通货膨胀率,政治、经济环境稳定等条件。
  从以上讨论,我们可看出经济全球化的好处是显著的,它的代价却不是那么明显,其大小依赖于经济制度环境是否完善。贸易保护可以保护国内行业免受国外行业的竞争,但代价是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生产效率的损失,这种损失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得和政府保护关税所得。由于企业受到保护,没有必要竞争,从而企业没有激励来提高经济的效率。并且贸易保护的社会成本也非常大,企业没有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更新知识的动力。对行业的保护尽管能保护这些行业的收益,但往往拖延的是整个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其损失会远远超出所得。还有即使贸易保护在理论说得通,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非对称,具体实施起来会出现如何选择保护对象和手段的技术上困难,实施中往往是弊大于利。总之,各国的发展机会最终要靠经济效率的提高,而不是靠保护落后来争得。对外开放,让自己的经济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也是提高本国经济效率最有效和最根本的手段。金融危机的发生是痛苦的,减少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健全完善的开放金融体系及改善经济制度环境。具有不健全的金融结构的经济由于不支持长期债券,从而在抵制经济危机方面是比较脆弱的。与世界隔离的金融市场即使能解决资金流动的巨大波动,但对经济的长远发展不见得有利。资金大量的流出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当然是非常不利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这种大量的资金流动经济是更加繁荣的(想象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以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封闭的国家能把经济搞上去这么一个事实)。资金大量流出的反面是资金的大量流入,从而使得这些国家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以及使得资本在世界更有效的流动。这样,从长远看,资本的流动所带来的利益会超出所付出的代价。因此,一个国家需要考虑的问题不是如何最佳地限制资金的流动,而是让资本流动能更好的运行,尽量的减少发生资金大量出逃的机会和减少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所带来的代价。
  三.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以上我们已经讨论了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及其大小。一旦理解了经济全球化利弊所在,就不难分析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随着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加快,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如何定位,中国经济结构的承受力如何以及结构调整带来的冲击如何是中国学术界和中国政策部门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分析中国入世的决策动机、社会政治心理、经济结构承受能力以及中国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影响也是国际中国问题研究的热点。本节我们将着重分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3.1.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用什么来判断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得失呢?我们认为最基本的一条是看能否发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提高经济效率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下列有利的影响:
  1.有利于加快企业结构的调整。中国会更开放的引入竞争机制,使经济和企业更加有活力。开放将迫使企业寻找出路和发展,加快国有企业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产品结构的调整,激发出企业深层次发展潜力。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向海外开放了家电市场,当时也有人说冲击太大了,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现在的彩电、冰箱已经向海外出口了,去参与国际竞争了。
  2.有利于中国贸易出口。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更加有利于国际贸易和开拓国外市场及引进外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迅速,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的相关性越来越强。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出口一直保持了一个相对较快的增长速度。
  3.有利于外资的引进。参与经济全球化会为国外投资者创造一个更好的投资环境。由于中国的劳动力相对廉价,一旦外国投资者的权益、资金及知识产权能受到更好的保护,必然会增加外国投资者的兴趣。
  4.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由于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的增多以及出口贸易的扩大,必然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改革开放以来,外企已为中国提供了大约一千万个就业机会,并且随着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必然有更多外资企业来华投资或经营,从而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5.有利于国际外贸环境的改善。随着经济全球化在世界上的普及,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国际贸易环境的影响越来越突出。由于中国的出口产品普遍具有低劳动成本的优势,已成为一些国家尤其是一些发达工业化国家采取歧视性贸易措施的重要目标。现在各主要的工业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对中国实行有条件或有限度的最惠国待遇及滥用建立在歧视性标准基础上的反倾销补贴措施等贸易限制政策。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就可以在履行相应义务的基础上依据有关条款保护自己的利益。要求其它国家改变对中国的歧视性贸易政策,从而在根本上改善贸易环境,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6.经济全球化可推动中国的金融改革。中国现有的金融系统,特别是国有银行系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中国不仅需要对外开放,也应对内开放,允许各种所有制在产品市场、金融市场及其他要素市场中竞争,应逐步取消中国人办私有银行、私有保险公司的限制,取消私人经营主要农产品的限制,鼓励中国私有企业与外国企业在同一舞台上竞争。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当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加入贸易的自由化、关税的降低、及非关税堡垒的取消,不少行业产品的进口必然大增,从而受保护的行业将会受到冲击。比如,汽车工业、农业、电信、金融、保险等行业。另外还有人担心电信、银行、保险业的开放会被外国公司或政府控制。不过我们认为,没有太大必要去担心,由于企业都是以经济利益(能否赚到钱)作为行事标准的,中国的国有企业大部份在亏损,又有多少银行敢对这些亏损的企业贷款?俄国的银行业已开放多年了,请外国银行去,大多数银行都不敢去。至于保险业,国外企业会慎之又慎。在人们现在法制观念还不太强时,可能会出现不少弄虚作假的现象,这样可以预料在初期不会有太多的外国保险公司到大陆来经营。不过,即使外国银行和保险公司到中国开业,也是好事一桩。在中国缺乏资金,保险业务在中国还非常落后的形势下,这样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是有正面作用的。另外一个最让人们担心的是金融自由化可能会导致金融危机。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经济国家,开放金融市场有可能导致类似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从上节的分析可知,只要不但完善经济制度环境,这种担心也是没有必要的,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并不是由金融自由化所导致的,而是由于经济体制本身不完善所造成的。为了减少这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应更进一步的改革开放,继续进行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的改革,早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
  3.2. 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身为关贸总协定),已经持续进行了十四年的谈判,真可谓是世界级的马拉松谈判,过程艰难曲折,历尽风霜,去年终于取得了突破。中美于1999年11月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2000年5月24日美国国会通过的由美国政府推动的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法案使得美国政府签订的协议基本上得到了落实,中国可望在年内如愿加入世贸组织。虽然过去十四年的谈判未能令中国如愿成为世贸组织的一员,但却促进了中国更快速地推进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的改革,更加自觉地遵守国际贸易规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所有权力和义务的核心内容将是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达到推动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它将既包括中国对外国的出口,也包括外国对中国的出口。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长远来看,它会改进和提高中国经济中的产业结构、产品质量、人员素质,及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电行业、服务行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异军突起就是明证。为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已完成了与众多世贸组织成员方的双边关税减让谈判,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还将取消大部份非关税壁垒和出口补贴,增加贸易政策的透明度,开放服务贸易,扩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及放宽对引进外资的限制等。可看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必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改变与升级产生重大影响。不过,在加入世贸组织初期,中国将遇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贸易法规与国际接轨将会遇到重重阻力,至少有一个相当困难的适应期和过渡期。由于中国幅员广阔,中央政府虽然从整体上规划实施世贸协议的条款和新规章,但难以在地方上严格执行,很难排除国内各社会职能部门的自卫性反应。不管国有企业也好,私营部门也好,甚至法律仲裁机构和地方政府之间,都可能因无法适应日益增多的法规而出现反弹。二是国际竞争将促使中国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必定会导致更多的外国产品和企业进入中国国内市场,从而会冲击中国的部份行业。除了上节给出的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一般利弊影响外,还有下列具体影响:
  1.有利于出口和降低原材料进口的成本。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为出口型的企业提供广阔的出口空间和巨大的国际舞台,非常有利于这些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尤其对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更是如此,如机电、纺织行业等。加入世贸后,西方发达国家限制我国配额将被逐步取消。这不但使一批企业(如纺织企业)重新获得生机,也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加入世贸组织将会降低以进口产品为原材料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它们的效益。
  2.对于以国内市场为主,且与国外产品构成竞争的企业,加入世贸组织,对它们是个严峻的考验。随着关税的进一步下降,以及各种非贸易壁垒的取消,这些企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外产品的冲击,有可能失去已经占有的国内市场,尤其是那些处于发展初期的“幼稚产业”如汽车工业、高科技产业等。不过这也不一定就是坏事。配额许可证等关税堡垒的存在会造成进口的随意性,且易于产生腐败。真正影响中国民族工业的根子在于腐败、在于生产技术的落后及缺乏竞争。从长远看,配额起不到保护民族工业的作用,相反缺乏竞争的企业永远会长不大。另外,高新技术产品的全球化要求其零部件在全球自由流通,如果关税太高,人家就不会到你这里来生产和投资,也就谈不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此又怎么赶超发达国家呢?不过,从短期来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受关税下降和非贸易堡垒取消影响的主要行业有:
  高科技产业:高科技产业是我国成长最快的行业。加入世贸后,将实行零关税,还将取消外资高科技企业为获取国内市场份额而必须向我方转让技术和出口配额的做法,使高科技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环境更加宽松,将吸引更多的外国公司来华投资和生产,从而带来资金、高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这将有利于高新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及让消费者受惠。例如,目前中国的电话费约为美国的7倍,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就是因为垄断,因为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很多人不能参加竞争,服务质量因垄断经营提高很慢,与国际水平差距很大,消费者的意见也较大。这个问题别的行业也存在,但电信行业表现得特别明显。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时代、全球化时代,电信费用过高对经济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阻碍,因为知识、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多地依赖电信通道,而国民掌握知识、信息的多寡直接决定着国家竞争力的强弱。加入世贸后,将使我国电信市场由垄断转向激烈竞争,我国电信业提高技术和服务质量以及降低价格的压力将加大。这对于通讯、电信等行业的影响,是复杂而深刻的。一方面,国外的通讯设备影响着它们的销售和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高居不下的服务费将大幅下降。可以刺激电信业的需求增长,从而进一步带动对这些企业产品的需求。另外,加入世贸也有利于这些企业到国外竞争,将市场延伸到世界各地。例如,一些通讯上市公司已经开始到国外参与大型电信项目的投标,并取得了成功。
  汽车业: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国轿车将大量涌入。目前汽车进口关税为80%─100%,加入世贸组织后,到2005年前将降至25%,汽车零部件进口的平均关税将降到10%,并取消汽车进口配额。这将加大外国汽车企业和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国内市场上与我国企业的竞争。中国汽车工业前13家企业生产量占整个产量的91%多,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生产,并且国内市场轿车价格只比国外市场高20%-25%,考虑到对进口车实行25%的进口税,进口轿车的价格将会和国产车差不多。在未来几年内可通过股份制改造、合并、转行、破产等方式更进一步解决汽车行业的规模经济和效率问题。其实,中国的主要的汽车企业早已通过合资的方式,与在一定程度上与国际汽车行业接轨,形成了初步的竞争能力。通过与外国公司的结合,它不仅解决了资金和技术上的一些问题,而且也能发挥中国劳动力便宜的优势。所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汽车工业的影响也许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
  农产品:目前农产品关税高达45%。加入世贸组织后,在4年内根据农产品的不同种类,将降到14%─17%。减让关税的农产品有三种类型:一类竞争性很强,如水果;一类是原产地价格就很高的产品,如肉类,压力不大;一类是消费习惯不同的产品,如奶酪,即使大幅度减让关税,消费量也不会上升。另外,关税配额粮食配额只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5%,压力承受得起。不过,对油、棉的压力比较大。对于中国来说,土地密集型产品(如粮、棉、油)不是优势,劳动密集型农业(养殖、水产、园艺)才是优势。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的产业转向、农村劳动力转移及中国城镇化转型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从事农业的人口大概是70%。中国经济要想现代化,农业人口一定要大量减少。美国农业人口大概是5%,他们除了供应自己外,还有很多出口。台湾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将人口从80%减到了15%。所以中国农业人口一定要减少,转向工业部门。当然建工厂就要占农地。这样一来农产品靠自给自足一定不行,假如我们需要工厂的话,农产品只好靠外面进口,这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不用担心没人卖给我们,外国的农场主要赚我们的钱,他们就会卖。如果美国不卖给我们,我们可以向欧洲买,欧洲不卖,向越南买、泰国买,中国怎么可能倒霉到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卖农产品给我们呢?
  家电业:加入世贸组织对家电业影响不会太大。国产家电在质量上已逐步赶上或接近国外产品,而价格则大大低于它们。加入世贸组织后,家电产品的进口关税被削减,这样国内产品的价格优势可能被削弱。这时,国外品牌在质量上的优势便会弥补价格上的劣势,对国内产品重新构成威胁。但另一方面,国内一批具有规模经济、资本密集和先进技术的家电类企业,它们基本上已经成功地渡过了产业保护期,部份产品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加入世贸组织,反而使其更容易进入国际市场,拓展市场空间。
  化工业:外国大公司的开发研究和产品质量优势明显,这也是我国化工产品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的因由。我国造纸业面临的是双重影响。木材和造纸业进口关税将从目前的12%─25%降低到5%─7%,进口木浆价格下降,将有利于我国造纸业的发展,但外国纸品进入将冲击国内纸品市场。
  商业与服务业:我国将撤销对外国企业批发商品的禁令,对我国国有商业企业的批发业务形成激烈竞争。旅游酒店业、外商独资饭店将在三年后进入我国市场,它们的跨国经营和国际标准管理存在竞争优势。
  3.对于曾经模仿国外技术作为技术进步手段的企业,加入世贸组织,这些企业的技术进步能力会受到考验。因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必须扩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如医药行业,加入世贸后,医药产品的进口关税将降至5.5%─6.5%的水平,进口药品会大量增加。许多医药类企业缺乏开发新药的能力,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扩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国内医药企业有可能不得不向国外医药公司支付巨额的专利费来获取技术,这对我国医药企业是个挑战。
  4.有利于非国有经济大发展。加入世贸组织,外商投资领域、地域、股权更加开放,有利于中国加快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跨国公司及外国投资将会更多地进入中国,这对国内企业也有好的促进作用。外资能进入的领域没有理由不让国内的民营企业进入,这样会更有利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5.有利于金融全球化在中国的深入:参加世贸后,中国将允许外商独资银行经营银行零售业全方位服务业务,并且允许外国银行在2005年后开办人民币业务,允许外国保险公司拥有50%的股权,并增加设立外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城市。因此随着银行及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将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资金来源的扩大。金融业是资金高速流动的行业,为使不同部门间协调发展,国家应有限度地进行中外合作基金等试点,并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逐步在证券市场中引进国外投资型资金,发挥国际资金支持我国股份制改造的功能。另外加入世贸后,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需要综合考虑国内外利率水平的对比及市场状况,股票市场对利率的变动不再会像1998年那样麻木,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家通过有关政策工具调控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将逐渐加强。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份的股市,必将对“入世”作出积极反应,“入世”成功将是中国股市走向活跃的重要契机,并将对股市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6.有利于企业的经济效率提高。可以预计,加入世贸后,在未来的几年里,中国企业将有一个明显的分化过程,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法则将发挥作用,只有经历了国外竞争者考验的企业,才能够在竞争中生存下来,一些低效率的企业将不可避免地被淘汰。
  四.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与经济全球化
  在本节,我们将讨论中国市场化改革与经济全球化的互动关系,同时对如何减少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给出我们的对策和政策性建议。
  从上两节的讨论可以看出,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改革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将给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将会遇到巨大的挑战。经济全球化的好处是显著的,但弄得不好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当人们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自由化中得到巨大好处的同时,也要警惕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自由化可能导致本国的行业、产业危机及就业困难,特别是金融的自由化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从而加大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中国不仅面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挑战,更严峻的是中国经济体制自身的结构性弱点将暴露出来。那么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将它的代价减少到最小呢?
  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继续深入地进行自由化和市场化的经济改革,逐步地完善和建立适合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体系。通过市场化经济制度的转型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获得最大收益,同时让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波动所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一个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不仅仅是放开价格,开放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给予人们自由就可以了。它是由一系列经济制度环境组成的。这包括市场价格机制、自由流通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和金融)市场、各种经济法规、明晰的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宏观调控系统、税收体系、反垄断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如果没有这么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作为保证基础,国际贸易和金融的自由化就不能产生人们所希望的结果。这是由于价格机制能有效、迅速地传递经济(供给和需求方面的)信息,明晰的产权制度能激励投资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进行最有效地生产,竞争的市场使得消费者能以最便宜的价格买到自己满意的商品和服务。如果没有竞争,企业也没有动力来提高经济效率,从而需要反垄断法来保证竞争。这样,产权明晰的自由竞争市场机制使得人们在自由选择和自愿合作的基础上交换产品和生产要素,从而导致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当然,市场能正常运转和公平竞争需要有规范的法律和法规作为保证,保证投资者和股东的利益不受侵犯,保证契约合同条款得以执行及在公平的条件下进行竞争。这点对吸引外资非常重要。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到如果没有一个权威的法律体系和法规,企业合同、契约就不能严格被执行,企业的经营者就可能滥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从而增大外国投资者利益被损害的风险。在这样一个不健全的经济制度环境下,外国投资者一般是不愿意进行长期投资的,从而在抵制经济危机方面显得很脆弱。因而我们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全球化能否取得经济平稳健康高速地发展将取决于中国经济自由化改革和市场化的改革能否更深入地进行,经济制度环境最终是否适应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和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能力。为此,我们给出以下对策和政策建议。
  1.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一国经济发展的损害是巨大的。减少经济的波动和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最根本办法就是健全完善的开放金融体系以及相关配套法律和法规。由于不健全的金融体系和不完善的法律和法规将增大外国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使得他们不愿意投资或不愿意作长期投资,从而在抵制经济危机方面是比较脆弱的。
  2.对国有企业进行产权明晰化的改革,大张旗鼓的进行民营化的产权改革。国有企业效率不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产权不清,因为用别人的钱无论如何都不如用自己的钱来得小心。由于国企的厂长经理不是企业的真正主人,他们大多没有什么开拓、创新精神,其资产的经营风险、盈利也就无人真正负责,而大量的国有资产又是这样被少数特权者占有、调动、支配,其结果是破坏了整个市场的公平竞争,造成财富被少数人占有,整个社会不公平的现象也就愈演愈烈。国有企业的问题一定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前提下解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有企业的日子将会更难过,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将会更为迫切。应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制改造。本文的作者之一在好几年前就曾建议过对中小型国营企业实行民营化,对大中型国有企业实行特别股份制。让政府拥有的股份是一种特殊股,它可以具有优先的分红权或补偿权,但不能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直接左右企业的决策。即,国有资产的股份享有剩余权,但没有监督控制权。应当真正让投资人或者职工持有股份,决定企业的命运。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它既能保证国家占有大多数股份,而又让真正关心企业前途和经营好坏的投资人来监督和控制企业。详细讨论见田国强(1994,1996)。
  3.尽量减少政府的干预,只要市场能做的,就要让市场去作,当市场失灵时,政府才需要发挥作用。许多人对市场的功能仍然认识不够。市场是最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传递信息的机制,它能够提供人们需要什么商品,从而生产什么商品的信息。当经济运作不好的时候,政府不需直接参与经济活动,而是要提供一个环境,让企业能够按照市场规则运行。如制定规范的股票市场及产权交易市场规则,制定有关法律和法规能保证契约合同条款得以执行及在公平的条件下进行竞争等。
  4.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制定更开放的人才使用政策吸引留学生回国工作或创业。经过二十年改革开放,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被引入到中国。入世之后,由于国外的知识产权将会得到更严格的保护,中国获得新技术转让的成本将会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就应充份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及注重人才的培养。如不解决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的问题,中国在经济世界化潮流中将难以依靠本国智力资源来达到富民强国的目标。在中国,许多人才被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本身所窒息,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中国20年前派出留学生以来,不断放宽留学政策,使得大批的学子得以出国留学,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学到和掌握了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滞留在海外。如果中国政府能制定出更宽松的吸引留学生回国服务和创业的政策,这将是一大批可利用的宝贵人力资源。
  5.制定出更宽松的吸引外资的政策,不要怕让外国人赚钱。为了想通过外资创汇或赚钱,你就需要让外国投资者能赚到钱,否则他们就不会来投资。中国古人说的好:要得之,先予之。你如果想要赚别人的钱或者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你就要让别人也能赚到钱或得到好处,也就是互利,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经济学原理。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就是互利和双赢。世界上最可靠的赚钱方法就是让人家也赚到钱,最可靠的供给方法就是让人家能赚到钱的供给方法。假如别人赚不到你的钱,他就不会供给你东西。参加世贸组织就是让人家赚我们的钱,这是一件好事情,因为人家也让我们赚他们的钱。实际上,外国投资者到中国来做生意对我们是很有好处的,我们是竞争性的去借钱,他们是竞争性的借钱给我们。所以,我们只要有好项目和能保证契约条款得到落实的法律、法规的话,根本就不怕别人不借给我们钱,他们反而会求我们借他们的钱。外国的证券公司到中国来也是一个道理,我们都知道现在中国股票市场有很多不诚实的行为,如果中国投资人能够买卖外国股票,如果外国证券公司能到中国来,跟中国的证券公司形成竞争,就可以促使中国的股票市场规范起来。与此同时,中国的股票可以更容易地到国外去上市筹资,国外规范的证券监管体系也会迫使国内企业规范自己的行为。长远来讲,这对我们是很有好处的。
  五.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经济全球化、中国市场化改革与中国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将是长远的,而它所带来的问题只是短期的,可解决的。减少经济全球化所导致问题的最佳办法是通过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的改革方式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和改进经济制度环境,而不是采取更多政府干预和控制的办法来减少经济波动的发生。尽管这种经济制度环境的改进不能完全地避免这些弊病,但它能够减轻和缓和危害经济发展的程度。中国经济在过去20年之所以有高速的经济增长,主要靠两条基本国策: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对内“松绑、放权”的经济自由化改革以及引入竞争市场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大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非国有经济的蓬勃发展;对外开放的政策使得大量外资、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管理经验涌入中国,外贸大幅度地增长,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和人们生活水平。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贸出口增长迅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相信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还将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当今的世界处在高科技与信息时代,中国不可能在封闭的条件下搞好市场经济,必须更进一步的对外开放与交流。通过对外开放,中国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经济技术交流,不仅可以与外国进行优势互补,而且还可以引入国际规则,完善市场体系,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是一个艰巨的历程。在千年之始、世纪之交之际,世界正处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生物技术工程革命化的大潮中。这次浪潮来势凶猛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千年不遇的历史机遇,不要错过。加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将迫使中国面对适应现代知识经济的挑战。现在有一种观点,说中国是无法与发达国家竞争的,一旦中国加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就会沦为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这种观点是太看不起中国人了。其实,中国人的竞争力不比任何人差,只要给人们一个自由竞争的机会,我们中国人就一定能赢,海外华人在经济、科学等领域的杰出表现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人刻苦耐劳,聪明能干,怎么可能输给外国人?只要建立起一个能够发挥人民才干的经济制度环境,不愁中国的经济搞不上去。当然,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型和全球化过程在短期内可能是痛苦的,将会给许多企业、行业和个人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但我们没有退路,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向前走,继续进行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改革,否则将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停滞和落后,中华民族又将失掉一次重新崛起的良机。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