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中的主要问题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面临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所有者缺位”下的委托代理问题,二是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产权改革,寻找“人格化”的所有者,并通过股权结构优化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所有者缺位是中国国有产权的特有产物。正是由于所有者的这种缺位,在我国不可能建立起对所有者和经营者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公司治理结构只有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权责明确,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我们可以通过拍卖,招标等市场方式将国有产权转让给外国资本、民营资本等非国有资本,但最终的股权结构还是国家控股。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最重要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股权结构,就有什么样的治理结构。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总体上呈现出以下特点:(1)国有股处于控股地位。我国的上市公司大多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的,国有股(包括法人股)大多占总股本的65%以上,远远高于第二大股东。(2)国有股与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提倡全流通,即将非流通股在不损害大股东的利益下转为流通股,以保障大多数小股民的利益。(3)我国上市国有企业的股权集中度过高且流动性较差。虽然股权的相对集中有利于激励大股东提高经营效益,但股权的过分集中不利于控制权市场的形成。西方国家的上市公司通过流通和转让正逐渐由集中转向分散,而在我国由于证券市场历史较短,上市公司的前身多为国有企业,股权的合理流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比较困难。 外商直接投资对国有企业的影响 现阶段的中小民营企业的自身竞争力还不够强,且资本市场结构的单一,融资渠道的狭窄,也成为了阻碍我国大多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瓶颈。在这种形势下,引入外资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具有推陈出新的意义。 (1)有利于打破“一股独大”的格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外商对国有上市公司的参股,将有助于改变当前如同虚设的公司治理结构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外商将国有企业纳入自己的内部化管理,进行组织人事和制度的彻底改组和改造,建立起规范的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治理结构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2)有利于实现大型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从目前我国发生在汽车、金融、公用事业等领域的案例来看,跨国公司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参与大型国有企业改革,以存量购买和增量稀释的方式并购国有企业的部分股权,客观上实现了国企产权多元化,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推动其按照国际规则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3)有利于股权的分散,从而形成控制权市场,强化对经营者的外部激励约束。跨国公司通过并购获得控制权,实质上就是资本市场上竞争机制的体现,并形成了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将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构成可置信的外部接管威胁。由于大型国有企业资产规模巨大,同一般企业的并购活动相比,并购难度较大,对并购者本身的要求也就更高。跨国公司有可能胜任这一角色,通过大规模的并购活动促进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形成,构成对公司经营者有效的外部激励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