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时过年中,随着各项宏观经济指标的陆续公布,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问题引人关注。透视这些有喜有忧的热点,可以看出宏观经济运行轨迹和下一步调控的走向。 热点一:固定资产投资热度难减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近年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虽然上半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还没有明确的数字,但前5个月30.3%的高位增长,却是近年来少有,也使得这一“老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 金融界人士表示,信贷过多投放,是当前银行流动性过剩矛盾进一步加剧的表现。目前银行体系增加流动性的因素较多,面对巨额存差余额,商业银行通过贷款扩张增加盈利的动机较强。 今年以来,央行已经采取了多条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的措施,下一步将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商业银行合理把握中长期贷款投放规模和节奏,使货币政策和各项宏观政策的配合更加协调。 热点二:产能过剩成调控重点之一 发改委有关负责人6月底表示,2005年底我国已形成炼钢能力4.7亿吨,还有在建、拟建能力1.5亿吨,而2005年钢的表观消费量3.5亿吨,即使考虑到未来需求的增长,供求也严重失衡。 早在去年底,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就被列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而随着投资过快增长,很容易诱发产能过剩行业再度盲目扩张,甚至一些已经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可能“死灰复燃”。 经济界权威人士指出,一定的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否则不会有竞争,但如果产能严重过剩,或有严重过剩趋势,而预警和调控不及时,市场严重供大于求局面一旦出现并扩大,经济运行将出现巨大波动,到那时候再进行调控,必将酿成更大损失。 热点三:贸易总额近8000亿美元 今年上半年,我国贸易进出口总值创了新高,达7957.4亿美元,同比增长23.4%,贸易顺差达614.4亿美元。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外贸的快速增长令人欣喜,同时也更需要清醒。 在庞大的外贸总量背后,我国出口质量和效益不高等深层次问题并未根本解决。以纺织品为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出口纺织企业的平均利润只有3%,出口一件衬衣平均赚0.3美元,收益非常微薄。 在当前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的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要获得长足发展,加快贸易结构调整、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已迫在眉睫。 热点四:夏粮增收100多亿斤,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上半年,我国粮食生产形势良好,夏粮预计增收100多亿斤,夏收小麦亩产首次突破600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据农业部最新统计,上半年全国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1238元,同比增长了4.5%。 来之不易的增产和增收,无疑为新农村建设开了个好头。但同时,农业和农村工作还远远不到轻松的时候。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认为,随着各种补贴政策上半年已基本到位,全年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空间已经不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十分艰巨。 为拓展农民增收的亮点,农业部表示,下半年在确保农民政策实惠全部兑现的同时,将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和经济作物,实现农业增值增效。 热点五:能源消费增速快于经济增速,4%节能目标压力巨大 “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节约资源已经上升为基本国策。今年经济运行已经过半,能否实现全年单位GDP能耗降低4%的目标,引人关注。 上半年在能耗控制方面,确实有了些进步。但整体形势不容乐观。从上半年情况看,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超过经济增长,同时,投资仍在高位增长,按这个势头发展下去,目标的实现,相当困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指出,在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70%的情况下,如何使企业真正有动力去推动节能降耗,已经成为关键。必须着力改变能源价格扭曲的问题,加快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让多耗能者多付代价,才抓住了促进企业和社会节能的“牛鼻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