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经济工作将抓好5项重点 市委、市政府昨天召开的全市上半年度经济运行分析会传出佳讯:今年上半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都实现了“双过半”。市委书记范燕青、市长王伟成要求,要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发展理念,坚持加 据初步预计,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18亿元,同比增长1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7.8亿元,同比增长19.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1.2亿元,同比增长24.7%;全市实际到账外资6.67亿美元,增长198%;全市完成民间投资288.8亿元,增长36.4%;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919.51亿元,同比增长22.9%,存款增量相当于2005年全年人民币存款新增量的98.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这几组主要数据表明,全市经济运行态势喜人,呈现出5大特点:一是全市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平稳、较快增长的好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较好,在全省的经济地位有所上升;二是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农业和服务业得到较好发展;三是加快“有效投入年”活动成效明显,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质量有所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经济的投入势头强劲;四是开放型经济发展迅猛,利用外资取得新突破;五是富民优先的原则得到较好体现,人民收入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市委书记范燕青指出,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之年。从下半年的情况来看,宏观紧、难度大,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企业负责人要清醒地认识到,宏观环境将进一步趋紧,发展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全市上下要进一步理清思路,把握形势,树立信心,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 范燕青强调,下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全力以赴抓关键,全面超额完成国民生产总值等6项指标;二是要在全市形成“建设小康、实现小康”的浓厚氛围,确保农民收入、社保扩面、水环境治理等工作全面达标;三是要正确应对宏观调控,大力促进结构调整。范燕青指出,宏观调控是一次考验,更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全市上下要确立加快发展不动摇的信念,牢固确立科学发展不动摇的理念,营造新环境、完善新机制,把全面创新、自主创新、科技创新作为各项工作的突破口,在宏观调控中实现更好地发展。 市长王伟成指出,当前全市上下要正确把握宏观经济走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加大有效投入,加快结构调整,提高投入产出效益,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促使常州经济持续健康、又快又好地发展。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是:一,不管东西南北风,咬住发展不放松,要善于在宏观调控中转变增长方式,寻找发展商机;二,正确引导企业顺应宏观发展走势,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坚定发展信念,调整发展思路,实现快速发展;三,突出中心抓效益,采取切实措施,提高企业效益,增加财政收入;四,继续抓好有效投入年的活动,下半年要在“结构、质量、项目、产出”上下功夫,抓开工、抓推进、抓招商;五,要进一步创优环境,改进服务,在宏观形势趋紧的情况下,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会议由市委常委、副市长俞志平主持,市领导邹宏国、沈瑞卿、王正平、张力航、孙国建、居丽琴,市长助理王成斌、陈阳和市政府秘书长赵忠齐出席会议。 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全扫描 这是一组常州市统计局在全市上半年度经济运行分析会上发布的数据: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18亿元,同比增长1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7.8亿元,同比增长19.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1.2亿元,同比增长24.7%;全市实际到账外资6.67亿美元,同比增长1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0亿元,同比增长1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03元,同比增长13.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298元,同比增长15.8%…… 一系列主要经济指标均呈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速,反映出我市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的喜人态势。 【全局】全市经济运行态势喜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增强,全市经济延续了近年来较快增长的态势,保持了在高平台上稳定发展的基本格局;经济发展的活力度增强,高新技术发展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开放型经济成效突出。 【支撑】上半年全市国民经济高开高走的格局,“投入大、增长快、效益好”的运行,来自各种产业、需求、资金和收入的有效驱动和支撑。 ▲3次产业:第一产业继续平稳增长,二、三产业对经济的驱动不断增强。 农业经济平稳发展。预计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7亿元。今年我市夏粮播种面积和单产实现双增长,全市夏粮播种面积为39.6千公顷,夏粮单产269公斤/亩,夏粮总产达15.9万吨。与此同时,我市重点培育的花卉苗木、特种水产、经济林果、名优畜禽等特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进一步加快。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上半年,我市工业产销和效益同步保持较快增长,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大亮点。产值规模月度增幅连续42个月保持在两成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已累计完成产值1554.7亿元,同比增长29%,在长三角地区列第6位。至6月底,全市累计产值超亿元企业达261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12家。 第三产业升级推进。上半年,预计全市完成服务业增加值232元,同比增长17.4%,增幅达到近两年来的最高点。服务业中,商贸餐饮、交通运输、旅游通信、房地产业、金融保险、教育文化等重点行业发展势头良好,1-6月全市完成客运量8873万人、货运量3487万吨,实现通信业务收入18.0亿元,接待游客769.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0.1亿元。 ▲3大需求:有效投入规模稳步上升,消费、出口对经济的贡献份额加大。 有效投入成效明显。半年来,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1.2亿元,其中工业投入达270.3亿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46亿元。工业投资中,钢铁、水泥等受宏观调控的行业增幅继续回落,通信设备、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投入规模进一步扩大。房地产投资在经历长达半年多时间的连续回落后,从今年二季度开始增幅有所回升。 消费市场渐趋活跃。全市消费品市场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上半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0亿元,同比增长15.8%,保持逐月提速的向上格局。各类专业市场交易日趋活跃旺盛,汽车、数码产品、通讯产品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也直接推动了建材、家具、装饰材料等居住类商品的热销。上半年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完成汽车销售13.3亿元,同比增长67.3%。 外贸规模持续扩大。上半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48.8亿美元,其中出口36.2亿美元,增长32.2%,增幅在苏南城市中列第2位。规模企业支撑作用明显,1-5月份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47家,比上年同期净增17家,共完成出口11.8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量的40.4%。出口市场日益呈现多元化,美国、日本、欧盟、香港等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巴西、墨西哥等新兴市场发展强劲,同比增幅高达77%、68%。 ▲3方资金:信贷投放规模逐步扩大,民资、外资对经济促进日益提高。 到账外资增势强劲。上半年我市先后在美国、日本、香港等地开设了多场专题招商会,掀起了新一轮引资热潮,实际到账外资增幅也在苏南地区跃居首位。全市新签协议注册外资16.20亿美元,其中注册外资实际到账额为6.67亿美元,增幅明显高于周边城市。 民资规模稳步壮大。在良好创业环境和政策的推动下,我市民间投资规模和比重持续扩大,民营经济总量不断攀升。截止6月底,今年新增个体工商户4432户,新增私营企业1904家,新增个私经济注册资金58.4亿元。 上半年,预计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456亿元,同比增长近两成,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3.5%。民营经济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六成以上,创造了全市近三分之二的税收。 信贷投放力度加大。全市银行业在努力降低金融风险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信贷支持力度,货币投放规模有所扩大,存贷款增速明显提高。截止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1919.5亿元,比年初增加280.1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1333.8亿元,比年初增加220.6亿元。在各类贷款中,工业和基本建设成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主要对象。 ▲3种收入:地方财力继续保持壮大,企业经济效益和居民收入持续改善。 地方财力不断增强。上半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31.7亿元,同比增长21.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7.8亿元,同比增长19.4%。在财政收入稳步上升的同时,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支出上半年达44.3亿元,同比增长28.1%,其中基本建设支出2.9亿元,增长130.5%。 企业运行质量提高。面对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的不利影响,我市广大企业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通过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来增强企业赢利能力,工业经济效益水平大幅上升。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31.4亿元,同比增长29.6%,产销衔接情况良好,工业产品销售率累计达97.8%;实现利税78.5亿元,其中利润47.6亿元,创造了近年来最好水平。从各大行业来看,冶金、机械、化工、医药行业对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的快速上升发挥了较大拉动作用,利税、利润增幅均超过四成。 居民收支同步增长。今年是我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达标之年。上半年,我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9310元,其中可支配收入为8603元,同比分别增长14.7%和13.6%;人均消费性支出6049元,同比增长1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1%,比去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5298元,同比增长15.8%;人均消费支出3046元,同比增长1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