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州市各级开发园区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园区建设为抓手,整体推进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部署,按照把开发园区建成"传统产业调整的新阵地,招商引资的集聚地,全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开发园区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1个国家级、9个省级开发区、15个重点乡镇工业小区的三级开发园区体系。 截至2004年6月,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已开发面积69.55平方公里,累计基础设施投入126.05亿元,累计批准进区外商投资企业1299个,累计协议利用外资65.98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2.58亿美元。2004年上半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1.6亿元,业务总收入573.63亿元,其中工业产品销售收入392.06亿元,财政收入22.38亿元,协议利用外资额7.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企业自营出口额8.75亿美元。目前,全市开发区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有278个。世界50多家知名企业和跨国公司已在开发区落户,包括台湾光阳、永祺、台光。德国卡尔迈耶、拜尔斯道夫、曼内斯曼力士乐,美国通用、亚什兰、加德士,瑞士梅特勒-托利多,日本伊藤忠、东芝、富士重工、富士通、小松,韩国现代、新湖,瑞典卡特门-瑞福,意大利依维珂、蕾迪斯,丹麦安凯特等等。 一、开发区贡献度逐年提高、龙头地位日益显现。 近年来,我市各类开发区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著,对全市的贡献度日益加大,开发区对全市财政的贡献度从1996年的6%提高到2004年6月的64.3%,对全市协议利用外资和实际外资的贡献度从1996年的19.53%和22.60%逐年提升,至2001年有了个大飞跃,分别为66.79%和40.16%,至2004年6月,开发区协议外资和实际外资已分别占全市总额的77.77%和47.02%。开发区已成为全市开发开放的龙头载体。 二、专业园区开始启动、发展思路各显特色 各地区把推进专业园区建设,作为带动开发区发展的主要抓手,加大工作力度和重点投入,各类专业园区发展由小到大,从初创起步到逐步走上正轨,已成为全市外来资本的主要集聚区和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目前,全市专业园区已基本形成以下几种模式:一是主题式园区。如有中国著名的高科技上市公司清华同方、成都托普、远东科技、炎黄在线等数十家软件开发企业进入的高新区软件园。二是企业专题园区。如高新区依托韩国现代集团,创办占地面积达2500亩、有40多家韩国配套企业进驻的现代工业园;戚墅堰经济开发区借助GE公司汽车配件项目的带动作用组建的汽车配件工业园;武进高新区的美国津通工业园等。三是组团式园区。一种是依托国外知名企业,划出地块设立专业园区,实行委托招商。如钟楼开发区借助世界500强企业住友金属株式会社的品牌和资金实力,通过委托招商组建的泰日工业园以及金坛的加德工业园等。另一种是借助国外知名公司规划设计园区,以规范的国际化标准园区模式吸引外方企业。如新加坡胜科工程集团、裕廊顾问集团、台湾中华顾问工程公司为我市设计的各专业园区等。四是合作式园区。如市农发区与市纺织国资公司联手开发的纺织工业园等。这些专业园区的建立,为形成园区特色,培育优势产业,增强园区的核心竞争能力创造了条件。 三、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投资环境逐步优化。 近年来,常州市把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投入作为推进园区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2004年上半年基础设施投入达到18.66亿元,全市开发区单位面积基础设施投入达到每平方公里1.84亿元,建设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交通、能源、邮电、通讯、供水、污水处理、教育、生活服务等相关配套设施的逐步建立,使我市开发区,尤其是部分省级开发区形象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 同时,我市也注重推进投资软环境的建设,促进了开发区的投资环境的改善。市委、市政府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利用外资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全社会招商引资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暂行规定》,进一步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对需要审批的项目采取直通车方式办理,完善了外商投诉受理和查办制度,对外商子女入学、就医实行"绿色通道",全方位为外商提供服务,在全市上下努力形成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 附:常州十大开发区概览 一、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2年11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已开发25平方公里,区内建有国家级环保工业园、江边化工区、电子工业园、空港工业园、韩国工业园、留学生创业园、民营工业园等专业园。 开发区历年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807家,协议外资超过42.2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09亿美元。其中,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76个,超亿美元项目6个。一批国际著名大企业、大公司相继落户,如日本的小松制作所、三菱电机、普利司通、富士重工、丸红、大日本油墨,美国的通用电气、英特尔、亚什兰、科勒、伟创力、加德士,法国圣戈班,意大利雷迪斯,德国莱尼,瑞士梅特勒托利多,韩国现代、新湖,台湾光阳、永祺、东森媒体、台光科技等。 二、常州市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 常州市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成立于95年10月。多年来,农发区已开发土地面积6.5平方公里,累计协议利用外资1.44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0.92亿美元。先后有多家知名企业及公司落户农发区,如黑牡丹集团、三毛集团、东恒集团、碧宇纺织、声荣纺织、强声印染、东方伊思达染整等。 目前,区内建有机电工业园、纺织工业园以及青龙生活分区,其中纺织工业已初具规模。 三、东南经济开发区 常州东南经济开发区是1993年12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纺织、印染工业是该区主要特色产业。 多年来,开发区开发土地面积6.9平方公里,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超过60个,累计协议利用外资3.86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69亿美元。培植了"老三"、"东恒"、"东南"、"月夜"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产品远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规模大、技术优、辐射广、外向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特色体系。开发区已初具现代化雏形,呈现出勃勃生机。 四、钟楼经济开发区 钟楼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02年9月,已开发面积4.77平方公里,开发区内道路、供电、供水、供热、排水、排污、邮电通信、有线电视、宽带和土地平整的"九通一平"工程已经基本竣工。 钟楼经济开发区分两园四区:精密机械工业园、新材料工业园、电子信息工业园、中小企业工业园;商贸、金融、住宅、行政等配套服务区。 目前,进区企业已超过90家,爱世光电、洛察那、钟恒新材料、中瑞钢铁、龙祥钢铁、尚信新材料等多个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落户该区。规划中的泰日合作工业园、韩国工业园、申达新材料工业园三大主题工业园也已全面投入开发。 五、戚墅堰经济开发区 常州戚墅堰经济开发区,是1993年12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目前已开发3.13平方公里。开发区拥有服装、食品、汽配、电线电缆、电机电器、印刷包装等优势产业。区内建有新加坡工业园、纺织工业园和民营工业园(富民工业园)等专业园,逐渐形成了以汽车配件和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格局。近年来,已有美国、日本、德国、韩国、意大利、新加坡及东南亚其它国家和地区来此投资兴业,并有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德国F&G公司、新加坡Super公司等多家大公司落户区内。 六、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6年3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标是建设成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和公益事业相配套,生态环境一流的现代化工业园和新城区。 截至目前,进区外商投资企业超过60个,累计协议利用外资3.27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2亿美元,首期规划面积3.4平方公里已基本建成,启动区10平方公里建设已经全面拉开,建成了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光机电一体化、新型材料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区内建有办公电器产业园、德国经编产业园、复合材料产业园、物流市场等专业园区。已有博世力士乐、卡尔迈耶、津通国际、安费诺福洋、兴勤电子、东美薄膜、金氏集团等多个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落户该区。 七、武进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 武进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位于常州市南部,濒临苏南第二大淡水湖--滆湖,于1997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外向型综合开发区。开发区内自然风光秀丽,并与以"三城三河"独特风貌而文明于世的古淹城遗址有机地融为一体。区内林木茂盛、物产富饶,是苏南地区难得的一块"绿色"宝地。 开发区独立的空间、独特的优势、独优的服务吸引了众多客商投身于区内绿色环保工业区、生态旅游休闲区(高档别墅区)、生态农业观光区和中心居住服务区的开发建设、投资兴业。 按照区域生态化开发的思路,综合开发区目前已开发2.7平方公里,累计基础设施投入达2.59亿元,随着今后开发开放的不断深入,开发区将建设成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花园式现代化综合性园区。 八、金坛经济开发区 金坛经济开发区位于金坛市东郊,成立于1993年11月。开发区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开发面积7平方公里,历年累计协议利用外资6.38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75亿美元,区内基础设施也日臻完善。 开发区建有化工建材园、轻纺工业园、机械电子园、民营工业园、美加工业园、韩国工业园、新加坡工业园、国华科技产业园等专业园。已基本成为一个以外向型经济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为重点的综合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了机械、服装、电子、医药、印刷、塑料、精密工具等产业群,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项目相继进区。 九、溧阳经济开发区 溧阳经济开发区于1992年4月成立,1993年11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成为省级开发区。 多年来,开发区以建设"溧阳工业的先导区、外资的集聚区、创业的平安区"为目标,已开发土地面积6.2平方公里,累计协议利用外资1.7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0.77亿美元。 目前区内建有钢铁工业园、民营工业园和台湾中小企业园等专业园,已有新港集团、华鹏集团、正昌集团和上上电缆集团等多家规模企业。初步形成了钢铁、机电、化工等产业体系。 十、天目湖旅游度假区 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于1992年4月,1994年7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旅游度假区,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2001年11月被国家水利部评定为首批国家水利风景区。天目湖旅游度假区依托"大旅游、大开发、大市场"的经营原则,铸造了"天目湖"强大的品牌优势。 天目湖旅游度假区立足"坚持科学发展,打造绿色休闲名都"的战略思路,旅游要素得以全面充实完善。度假区现有山水园、太公山、山水绝佳、湖里山、状元阁、"中华曙猿"馆、海洋世界、乡村田园、绣球岛、龙兴寨、乡村俱乐部、水电科普园等三十余处景区景点;高档保龄球馆、网球场、室内游泳馆、高档KTV中心等综合娱乐设施遍布区内;区内现有大型宾馆十一家,其中准五星一家,四星两家,三星三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