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这样一组镜头,或许不少“老常州”会感慨良多: 昔日,北塘河畔民宅破旧、垃圾遍地、蚊蝇成群,而今气势恢宏的晋陵中路横空出世,大路亲水,两襟绣春,“北塘人家”步入怡人景观生活区; 今天,红梅公园敞开扩建高歌猛进,常州今年将全面“推倒”公园围墙,市民不必收住脚步,可尽情享受城市公共“绿肺”盛宴; 明年,古运河南迁将全面竣工,总投入逾30亿元,“一河二路三绿带”绵延17公里,11座风格迥异的“欧式桥梁”划出绚丽彩虹,常州将现千里运河“第一景”…… 如今,徜徉常州城区,你会感受到:淡水绕城栈桥起,草木葱茏四时花;二水合抱东坡阁,淹城掩映绿野下;恐龙复活人有乐,卵石曲径闲饮茶……一幅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版图活灵活现来到人们面前。 五年投入400亿元,相当于“九五”的六倍;城区面积猛增至1864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了5倍多;城市人口增加到220万人,特大型城市初具雏形……这一时期,建设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管理力度最强、面貌变化最快,这一切无人置疑。 为实现拉开框架、优化布局、提升功能、美化环境的根本性转变,市委、市政府创造性地实施了“一、二、三、四”战略: [“一个目标”] 就是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经过几年奋斗,拉开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发展框架,加快形成适应区域竞争需要的基础设施体系以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环境,初步形成布局合理、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服务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长江三角洲区域性中心城市。 [“两个争创”] 就是立足于城市环境的改善、城市形象的美化、城市品位的提升,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目标,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洁”工程,让常州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花更多。 [“三大特色城”] 就是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的方向和功能定位,按照“一体(老城区)两翼(新北区和武进区)”的发展格局,继续精心组织好现代商贸城(老城区)、滨江现代工业城(新北区)和现代科教城(武进区)“三大”特色城建设。 [“四大系列工程”] 就是精心组织实施构筑区位优势、增强城市功能、营造城市环境和美化城市形象四大系列工程,全面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不断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构筑区位优势”系列工程:重在抓好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交通枢纽,拉开发展框架。在对外交通建设上,按照全省交通发展战略,始终坚持交通先行原则,把交通发展与构筑现代化特大城市、推进沿江开发、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等重大战略部署紧密对接,狠抓事关交通长运发展课题的研究,积极做好港口总体规划、内河航道规划、客货运枢纽布局规划等的编制,增强交通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高速公路建设全方位推进,建成宁杭、锡宜等四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宁常、扬溧高速公路,纵穿南北、横贯东西、覆盖全市的高速公路网络即将形成;干线公路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相继完成了新机场路、金宜线、石郎线、312国道改建等一批重大交通建设项目,全长110公里的城市公路大外环已全线贯通,形成了环绕我市外围的快速通道;总投资30亿元的京杭运河改线工程全面展开,沿江开发强力推进,建成常州港石化码头、常州港通用码头二期扩建工程,全面启动录安洲开发建设,夹江大桥完成主体工程,港口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在城市道路上,相继完成了西环一路、西环二路、青洋路等一批拉开城市框架的重点道路,新建和拓宽改造了中心城区数十条骨干道路,为优化城市布局、拓展城市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 ——“增强城市功能”系列工程:在公用工程建设上,建成了魏村水厂一期工程、常金供水工程、城北污水厂三期工程、戚墅堰污水处理一期工程、江边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夹山生活垃圾填埋场一期、二期扩建工程、天然气利用一期工程和一批公交场站设施,开工建设了常州市区和武进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旧城改造和社会事业项目上,建成大学城一期工程、南大街商业步行街,开工建设常州市规划展示馆、博物馆和常澄路、万福路两侧地块改造等工程,启动建设莱蒙都会国际商业街、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整治、凌家塘地区综合改造等工程,基本完成常州大剧院、常州体育会展中心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的前期准备,极大地增强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基本满足了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营造城市环境”系列工程:坚持“文化为魂、绿化为本”的理念,将挖掘历史文化与园林绿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成了园博园、五星公园、翠竹公园、青枫公园一期、淹城森林公园一期等一批公园、绿地,完成了人民公园、兰园、芦墅公园、荆川公园等一批老公园敞开扩建,开工建设了红梅公园敞开扩建、武进南田公园、“八路八口”绿化等一批绿化工程。实施市河综合整治工程,清淤、换水、截污、水面和岸坡保洁工作联动,市区主要河流的水质和水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结合城市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完成了一批道路、河道、新村等区域的污水截流工程,实施了296家企事业单位的限期接管,建成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已达70%以上。针对老居民小区的环境质量问题,用三年时间组织对市区52个、计570万平方米的老住宅小区进行了综合整治和转轨实行物业管理工作,受益人口40万人,老小区整治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其经验在全国推广 ——“美化城市形象”系列工程。紧紧围绕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三城同创”,进一步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市民反响强烈的标志标牌、乱张贴、乱涂写、临街遮阳雨篷、户外广告、灯光设施、车辆清洗站点、空调室外机、违章杂船、无证摊贩、占道经营、乱扔垃圾等问题得到了强有力的整治;根据“疏堵结合”的原则,清理、取缔了数十处新村内的马路市场。以“门前三包”、环境卫生“创优”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卫生面貌全面提升。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淘汰助力车3.4万辆,实行市区“限摩”,积极开展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路检工作,对超标排放尾气的机动车进行了严肃处理;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建筑施工管理、社会生活噪声管理和固定噪声源管理,市区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65%。 好戏还在上演。三年城市建设纲要新鲜出炉,至2008年底,常州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4%,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不是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