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常州要闻 > 正文

全力打造人才常州奋力推进两个率先

作者:外资网管理员 来源: 日期:2011-05-14 11:24:42 标签:
    
  当前,常州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按照省委、省政府实现“两个率先”的总要求,今年常州市将全力以赴确保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在此基础上,力争到2011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此,今年初,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增强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大决定,明确提出把推进全面创新作为常州新一轮发展的新战略,作为常州在“十一五”奋力赶超、再创新辉煌的又一次重大战略机遇。以做强企业、做大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为落脚点,全力推动经济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型向科技创新驱动和人才支撑型转变,努力探索一条具有常州特色的创新型城市建设之路。人才是发展之本,人才是创新之源。建设“人才常州”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发展举措,“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努力地把常州建设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成为最能体现人才价值的地方,营造一个适应各类人才生存、发展、创业的社会氛围,创造一个高度开放、公平竞争的人才制度环境,力争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赢得人才竞争的新优势。

  牢固确立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

  建设“人才常州”,既是保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之策,更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呼唤。首先,人才优势就是发展优势。20世纪以来,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发展中国家奋力追赶先进国家已成为一种发展的潮流,而成功者的共同特征就是首先采取了人力资本开发赶超战略。面对本世纪头一、二十年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中央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常州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的重要城市,本世纪初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设创新型城市,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追求的率先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同步推进的发展,是和谐发展、创新发展,内涵深刻而丰富,任务艰巨而繁重,迫切需要更多眼界开阔、心胸开阔的领导人才,迫切需要更多知国际、懂市场、有开拓魄力的经营管理者,迫切需要更多既能创新又能创业的专业技术带头人。我们只有真正把各类人才集聚到率先发展的旗帜下,建设一支规模合理、结构优化、门类齐全、配置适当的人才队伍,才能从根本上确保率先发展目标顺利实现。其次,人才优势就是竞争优势。对一个地区、一座城市而言,发展竞争是全方位、多领域的,但核心是产业经济的竞争和较量。

  常州要做大做强现代制造业基地,求得在新一轮产业分工和升级的竞争中胜出,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传统资源固然十分重要,科学技术、信息、高层次人才等现代资源则是更为稀缺和宝贵的资源。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我们能否具有比别人更强的产业创新能力,取决于我们能否比别人更快地集聚一大批技术创新人才、产学研综合研发成果和科技型、成长型新兴产业集群。面对产业发展竞争的挑战,我们明显感到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还不能适应,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不足,复合型人才、拔尖人才、创业创新的领军人才紧缺。为此,我们必须加快建设“人才常州”步伐,走通“华山一条路”,通过人才的集聚和涌现努力在新一轮产业经济竞争中站稳脚跟,为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经济中心城市打下良好基础。第三,人才优势就是富民优势。富民是衡量率先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志。推进富民工程,必须切实解决创新创业人才不足、民营经济人才不足、带头致富人才不足这一实际问题。常州把加强民营经济人才队伍建设、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相提并论,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既是新时期大人才观的直接体现,也是推动创业富民的重大举措。我们要立足于富民这个目标,创新人才政策,将人才资源开发延伸到民营经济中去,拓展到人民群众创业致富的实践中去,培养造就更多的专业能人、创业能人和致富带头人,使更多的群众依靠知识、依靠技能走上致富道路。

  大力推进人才工作全面创新

  坚持以观念创新来解放人才。首先,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发展“第一要务”和人才“第一资源”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要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领导干部首先要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做到知人善任、广纳群贤,做到有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做到像跑项目、筹资金那样,重视引进人才、聚集人才,使加快发展既获得物质资源的保障,又获得人才资源的支撑。其次,要确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大人才”观念。当今时代,人们更加注重的是人的实际能力,强调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开发,明确以工作业绩和效率来衡量能力的高低。树立“大人才观”,就是要从关注高层次人才向关注全社会人才建设拓展,既要重视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建设,也要重视高技能实用人才的建设;就是要从关注学历、职称转向关注人才的能力素质拓展,进一步树立“以需要为目的、以适用为尺度”、“有用即人才”、“赛马场选骏马”的选人用人标谁;就是要从关注已经成名立业的“显人才”向关注“潜人才”、“谁人才”拓展,把尚处于成长期的各类人员纳人人才规划进行开发;就是要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真正将品德、知识与能力、业绩并重评价人才,不拘一格选人用才。第三,要确立开明开放的人才价值观念。既是人才,如囊中之锥,必有不同流俗之处,必有其独特的价值。领导干部要理解信赖人才,在培养上“扬长补短”,在使用上“扬长避短”,在保护上“扬长容短”。要坚持德识能绩的衡量标谁,全面辩证地看待人才,看主流、看大节、看重大问题和关键时刻的表现,特别是对高层次人才,要充分尊重他们的特殊享赋和个性,扬其所长,用其所长,切实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

  坚持以机制创新来激励人才。首先,完善人才的市场配置机制。人才市场发展水平越高,人才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必须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加快构筑开发、竞争、规范、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办好基础性人才市场,健全专业人才市场,完善区域性人才市场,进一步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和高新技术人才市场。尽快开放人才中介市场,加快人才市场向竞争主体转变,实现政府委托管理职能与中介服务职能的分离,允许有资质的境外人才中介机构以合资形式进人,平等参与人才市场竞争。切实提高人才市场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人事代理,建立人事仲裁制度,加快人才评价、人才培训、人才交流、人才信息、人才服务手段的产业化进程。建立人才资源社会预测、信息收集、趋势监控、流动引导的信息化网络,定期分析,发布需求,调控导向,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推动人才的“柔性流动”机制。人才工作要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得”的引才观念,该留的“留”,该流的“流”,使人才、智力与项目有机结合,变“刚性”引进为“柔性”集聚。要鼓励企事业单位以各种灵活方式引进国内外智力,除调动外,可采取咨询、讲学、短期聘用、技术合作、技术人股、合作经营、聘请顾问、人才租赁等方式引进智力;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海外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到企业兼职服务,进行智力成果转化;鼓励企事业单位在境内外人才密集区设立研发机构,利用外地人才为常州的经济发展服务。第三,构建人才的开放选拔机制。要扩大选人用人的视野,着力打破人才流动中的壁垒,努力实现“三个贯通”,即:实现党政人才、企业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人才队伍”之间的贯通,加大“三支队伍”人才之间的交流,最大限度地使用好三方面人才;实现体制内与体制外人才之间的贯通,积极探索体制内与体制外人才交流的办法,让全社会人才都能参加公务员公开招考,参加党政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参加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公开竞聘,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实现国内外人才之间的贯通,把吸引和用好海外优秀人才作为建设“人才常州”的重要任务,建立符合留学人员特点的引才机制,制定鼓励和支持留学人员回乡创业的政策措施,加快“本土人才”国际化进程,培养具有国际化素质的新一代常州人才。第四,形成人才的培养教育机制。着眼于高新技术的发展,抓紧培养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关键领域的高级人才和急需人才;着眼于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抓紧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培养大量的具有较高素质和技能的技能型人才、工程技术人员和农业技术人员;着眼于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的需要,抓紧培养熟悉国际经贸规则和经济运作的国际型、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着眼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抓紧培养金融保险、法律、公共管理、交流传播和现代化管理等新兴服务业方面的高级人才。围绕我市紧缺和急需人才培养目标,加快推进与中科院以及国内大学、大院、大所的全面合作,建设一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充分利用日益发展的社会教育培训资源,鼓励企业、学校和国内外教育机构合作培训人才,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立体化的人才继续教育格局。要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目标,不断丰富深化内涵,建设好各类学习型组织,构筑终身教育的动力源泉和环境条件,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第五,改革人才的业绩分配机制。大力倡导以业绩为取向的人才价值观,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激活分配机制,真正使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贡献,获得一流的报酬。大胆探索并完善要素分配机制。加强智力资源资本化的制度创新,建立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人股制度和技术创新人员持股制度,加快智力资本人格化、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步伐。引导企业将年薪待遇、业绩承包、利润分享、年度奖励、风险收人、养老保险与技术人股、股份期权、红利扩股、风险投资等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分配形式的多元化。对特殊人才,大胆采取特殊分配方式,依照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自主确定各类人才的待遇,确保一流人才、拔尖人才、领军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第六,建立人才的多元投资机制。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努力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要发挥政府在人才资源开发投人上的导向作用,对紧缺人才、拔尖人才、领军人才的培养,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对关系重点产业和创新领域的科研和技改项目,政府要加大投人力度,确保开发资金到位。同时,对职称评定、人才引进、工资管理等审批事项要简化手续,科学管理。必须强化企业吸纳人才的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吸纳人才的能力。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对人才资源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进行人才资源开发投资,努力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人才资源开发局面。

  坚持以环境创新来吸引人才。首先,要营造浓厚的创业环境。一个没有创业冲动、创业激情的城市,是不可能具有人才吸引力的。要在全社会倡导“凭劳动赢得尊重、让知识成为财富”的创业观,确立崇尚创业、敢于创业的价值取向,激发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让有用之才在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大力提倡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真正形成各类人才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这样一种生动局面,使“人才常州”建设步人新境界、跨上新台阶。其次,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的最大特征就是开放、宽松、宽容。开放,就是要有天下人才为我所用的气魄和胸襟,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各类优秀人才走进常州创新创业,让他们施展才华、事业有成;宽松,就是凸显尊重人才的理念,体现求贤若渴的真情,从人员流动到信息共享,从创业融资到生活便利,从健全服务网络到完善市场体系等各方面营造良好环境,为人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服务宽容,就是在全社会提倡对创新尝试、对新生事物、对探索失败者持宽容态度,对他们的创新精神给予充分肯定,让在创新创业道路上遭遇挫折的人备感关爱和鼓舞,让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企业和新产业获得生长和发育的良好土壤。第三,要营造鼓励创业、激励创新的政策环境。要制定和完善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相配套的人才政策,抓住关键少数,实行政策聚焦,重点引进掌握和研发产业高端技术、核心技术的顶级人才、领军人才,促进一流人才带动一流团队,提升一流学科,发展一流产业;要制定和完善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优秀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创业兴业的政策,让他们走出“书斋”、“大院”,勇于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施展才华、实现抱负;要制定和完善加强产学研联合的政策,加快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人才引进步伐,促进高校、科研院所按照企业需求进行科技创新,更好地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服务;要制定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资和激励政策,加强孵化基地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把蕴藏的科技生产力的巨大潜能充分释放出来;要制定和完善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和优势产业的发展政策,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企业家。

  “两个率先,人才为本”。对于常州这样一个在自然资源方面没有特别优势的地区来说,人才是所能依赖的最宝贵的战略资源,人才优势也应成为最重要的竞争优势。我们要把建设“人才常州”作为“两个率先”的长远之计,以培养人才为“两个率先”的拼搏之基,以吸引人才为“两个率先”的争先之策,以用好人才为“两个率先”的奋斗之本,同心协力建设“人才常州”,使常州真正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真正成为最能体现人才价值的福地。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