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区现代服务业高地的轮廓在炎夏中渐次清晰。 拉开大幕的,是一场高规格的研讨会。省、市服务业发展研究的十多位官员及专家学者,共同参加钟楼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方案研讨会。 没有人否认钟楼在该领域的实力——服务业长期以来是该区的一张“王牌”。关键的是,已运行于高位的钟楼服务业,如何持续地激发活力,当好全市“强攻现代服务业”的排头兵? 集约主导,“一盘棋”求突破 研讨会上,钟楼的思路得到了广泛认可。该区未来几年将全力打造中心商贸集聚区、凌家塘现代物流集聚区及钟楼经济开发区服务外包集聚区,形成三箭齐发之势。 摊开钟楼地图,三个集聚区空间上犄角相望,产业上差异互补,撑起了未来发展骨架。“这种有分有合,既考虑了产业间的衔接,更侧重于做强区域特色,体现了集约主导的‘一盘棋’思路。”省发改委服务业处处长张瑞丽评价道。 以连片开发形成高密度的流量,钟楼努力打造集聚优势。中心商贸区正联纵为100多万平方米的超大商业区,以真正的“一站式”,让各种购物休闲需求能在最便捷条件下达成;城西物流区内塔吊林立,一批包括药业、精品家居、装饰材料、橡胶化工、钢材交易、大件运输等新一代市场强势崛起,形成了年销售300亿元的市场规模…… “资源有限,但发展无限。”区委书记徐缨观点鲜明。在她看来,集约化水平关系到核心竞争力,高效率更是服务业集聚区的魅力所在。钟楼要实现既好又快的发展,作为“龙头”的服务业必须发挥规模效应,做好“1+1>2”的算术题。 优势放大,重塑“三大板块” 研讨会上,专家们多次提及一个词,就是“凌家塘效应”。“外地人也许不知道钟楼、不了解常州,但早就听说凌家塘。这种品牌效应,就是物流集聚区的最大优势。”张瑞丽说。 经过多年的培育,凌家塘周边的物流优势已成气候,不仅未随着凌家塘批发市场的迁建而“空心化”,反而受惠于框架拉开,区位优势更为明显。区发改局局长赵旦介绍说,目前该区域集中了高速公路、铁路货运、机场、新运河西港、312国道等,立体交通优势明显,且物流配套企业既有“块头”也有“个头”,辐射力已覆盖到长三角以外地区。 除放大传统的商贸、物流外,钟楼正在服务外包这个新兴领域发力。钟楼经济开发区副主任马建宁表示,一方面,园区从引进企业时就注重技术含量,夯实服务外包的工业基础,如“昌瑞”已成为丰田在国内惟一的气囊生产基地,全年6亿元的销售100%返销日本,“商隆”主攻新型包装材料,为美国杜邦、GE、波音公司等配套,基腾电气为国际港口控制系统提供管理软件服务;另一方面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如壹地软件园完全按照国际软件企业研发中心配套要求设计,“一幢大楼一个企业”,目前国家一级软件开发企业国光电子、日本冲电气等十多家软件企业即将入驻。 “发展服务业集聚区,是钟楼‘三大板块’战略的延续和提高。”市发改委副主任李罗保认为,积极求变、错位竞争,有利于钟楼放大服务业优势,“很有前瞻性。” 项目拉动,“多引擎”谋后劲 总投资30亿元的莱蒙都会商业街区、总投资20亿元的惠商街区项目、总投资30亿元的盈丰城市广场、总投资20亿元的国际科技轻工市场、总投资8亿元的新阳光国际食品园……一批令人心动的大项目,将挺起钟楼服务业集聚区的脊梁。 “仅新阳光国际食品城、亚泰五洲医药物流中心、美吉特家居装饰市场这几个项目,年内就将完成投入4亿元,3年内可望实现年销售超百亿元。”西林街道副主任姚平表示,这些建立在大流通格局上的新兴市场,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一个大项目如同一个引擎,带动性可能是多方面的。亚泰五洲医药物流中心总经理周晓兴告诉记者,市场将建起一个配套的26层五星级酒店,填补城西的一个空白,“这不仅带动市场的人气,还能完善城市功能,带来更大商机。” “市中心商业地块,南北两翼也是通过大项目来拉动的。”钟楼区副区长陈小平说,北面老市政府地块由正方置业开发,商业面积达18万平方米,南面则有嘉宏盛世亚洲十二街区,商业面积也有13万平方米,“在旧城改造的同时,托起了城市CBD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