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买卖过一分钱股票,却考虑明年上市;企业资产仅8000元时,就坚持实行股份制;上研究生班,请老师“少讲成功案例,多讲些失败的”;企业以技术见长,他却称“研发只是一小部分”…… 从国企的中层干部到民企当家人,8年中,陈立新完成了一次几近完美的转身,也让自己创办的“三利精机”资产翻了数千倍,并以显著的技术优势成为全市精密机械产业的“代表作”。 性格决定命运,企业家的思维决定企业的走向。对于内敛而不乏激情、骨子里喜欢挑战的陈立新而言,创新是他和企业最好的突破口。 “做企业是个系统工程,不仅要跑得快,还要跑得稳、跑得远。”陈立新说,首先是思路创新,其次是体制创新,接下来才是技术创新,“如同三级跳,每一步都影响到成绩。”这种全方位的创新理念,正渗透到企业的每一寸肌理。
思路创新,带出企业一片天 35岁时踏上新的人生驿站,陈立新的创业履历,似乎有些简单。2000年之前,在常州机床厂任销售处长;之后创办常州市三利精机有限公司,任董事长。 是年,常州机床厂面临改制上市,由于企业不少相关产业效益不佳,按考核指标其人均产值、人均效益均达不到当时上市公司的要求,精简势在必行。但当时一下子裁减几百名员工又不现实,毕竟是老牌的国有企业,要承担不小的社会责任,政府的压力也比较大。 出路在哪里?当时任销售处长的陈立新,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建议方案:机床厂扶植其重点产业即标准化机床生产改造上市,将产量相对很小的非标机床等产业分流出去。这样既分流了人员,又能将震荡减至最小。 新思路盘活全局,不久陈立新就率几十名员工走出厂门,瞄准非标机床开始创业。随后的铸造车间、热处理车间,也按此模式顺利实行改制。 从国企中层到民企老板,角色的骤然转变,带给陈立新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极大的挑战。一方面新成立的三利精机有限公司属于纯粹的民企,国有企业不投一分钱,发展全要靠自己;另一方面他向员工们承诺,待遇不低于原厂,必须要靠发展求生存。 面对缺资金、无厂房、没设备的多重困难,陈立新显示出了“巧为无米之炊”的智慧。凭着个人的良好信誉和技术底气,他先租500平方米车间,租金商量到年底付;整合社会资源,将部件外包加工;与用户充分沟通,先将全部的货款汇到企业账上……诸多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让企业迅速站稳了脚跟。 成功不是偶然的。外包、股份制、议价能力,这些现在被热议的关键词,在三利精机创办之初就落到了实处。正如陈立新所言,“意识的解放,决定了行动的方式,思想的创新是最关键的。” 放飞创业梦想的时候,陈立新就很“时髦”地将企业的宗旨定为“梦想、激情、创造、自信”。这种开放和前瞻,始终伴随着他,也让他和企业收益良多。
体制创新,资源整合获多赢 初创期的三利精机,面临着多数小企业的共同难题——实力有限,人心不稳,如何做大做强?国企出身的陈立新,深谙其中厉害,从一开始就探索体制创新之术。企业规模很小时,他就厘清权责利,当上“不签字的老板”;企业员工一律实行年薪制,稳定了队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这些措施的早实行、早到位,让企业尝到了甜头:到目前为止,企业没有一个骨干主动离开,未发生过一起劳资纠纷,员工们的节约意识、效率意识、合作意识大为提升,为企业带来了看不见的效益。 一个创新实用的体制,是企业强劲的助推器。以三利精机为核心的“联邦制造”的崛起,则是个最好的注脚。创业伊始,陈立新就认识到三利精机的优势是智力和软件,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快速做大,必须联合相关制造加工企业,走分工合作的路子。 陈立新的高明再次可见。由于三利精机不少零部件要发包给其他厂家生产,2005年他将有合作的7个厂家联合起来,成立“联邦制造”,相互间只有利益共享、没有资产纠葛,统一质量标准和价格,联合对外承揽业务,内部统一调剂,走出了产学研的另一条新路。 通过“联邦制造”新模式,三利精机在不需投入大量资金的前提下,扩充了生产能力和门类,形成了研发和销售大、生产加工小的哑铃形态;加盟的制造加工企业改变了以往“大订单吃不下、小订单吃不饱”的尴尬,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保证了全天候开工,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数据显示,近几年,“联邦制造”的成员都和三利精机一样,取得了每年几乎翻番的高速成长。 将三利精机定位于科研型孵化器,带动相关产业集群的提升壮大。陈立新更大的目标,是逐步打造沪宁线上的“中大型零部件生产基地”。 “给一个支点,就能撬动地球。”对于求新求变的陈立新,谁能说他没有成功的理由?
技术创新,差异竞争求突破 谈到三利精机,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技术派”。事实也如此,8年的创业路,自主创新是其主线,也是让一些块头更大的企业脱帽致敬的主要原因。 非标机床本身是为客户量身定做的,意味着要求更高。从一开始,陈立新就确定了差异化发展方向——以技术高端切入大企业没精力做、小企业无能力做的领域,即多品种、中小批量的专用数控机床。 在良好的基础上攻坚技术,磨砺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三利精机年设计、生产各类高精尖数控机床100余台,广泛应用于国防、航空、电力、机械冶金等领域,深受上海大众、上海重型机器厂、杭州气轮机股份有限公司、哈飞集团、振华港机、万向集团等知名企业的信赖和推荐。企业为变压器行业研制的散热片滚压成型生产线、为电梯导轨加工行业研制的阴阳榫卧式数控铣床、为纺织机械行业研制的动柱式数控槽针板加工机床等获得国家专利,填补两项国家空白,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即使这样,三利精机丝毫不放松片刻。“如果仅仅依靠现有卖座产品,会丧失创新的能力。”陈立新说,目前企业紧盯市场需要,每年要研发20多个新品种,实现了“研发一批、储备一批”。 数控机床是现代装备制造业的母机,牵一发而动全身。三利精机的异军突起,为“中国制造”赢得了尊重。以前我国的电力变压器的波纹油箱成型生产线全部来自国外,德国的乔格集团长期处于垄断地位,但三利精机研发出的专用机床成功突破垄断,让德国公司在这条线上很快丧失了市场。在北京的国际机床展上,陈立新曾遇到了乔格公司的中国区负责人,当看到名片时,该负责人马上把他请到会客厅,通过翻译说很佩服三利精机的研发能力。“作为中国企业,我感到骄傲。”陈立新说。 三利精机的技术优势,也让西门子公司选择其作为国内惟一的数控系统应用开发合作单位,不仅委派电气工程师,提供免费设计和培训,还将研发工作站设到了企业。通过这种技术和知识产权上的紧密合作,极大地增强了三利精机的品牌,提升了企业的电气研发水平。 对技术的追求和对市场的敏锐,使陈立新的创新无止境。目前,他正与北京国药集团合作,进入高端医疗机械领域;成立专门的数控应用部,扩大专用机床的维修等增值服务;加快资本运作,争取于明年在创业板上市…… “企业家永远是伴着困难走,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对于前方可以预期的困难,陈立新的态度积极乐观。经历改革开放30年风雨的他执着地认为,当今社会要的不是改革之后的高枕无忧,不断地改良和创新,才是创新的核心。 他的创新故事,还在路上。
常州市三利精机有限公司简介 常州市三利精机有限公司系原常州机床总厂改制分流、由从事组合机床及自动线、数控专用机床及加工中心设计、制造的优秀人才组建而成的股份制企业。现有员工100余人,其中各类科技人员45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30余人,大中专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0%以上;有大、精、稀各类设备近50台;年生产各类高、精、尖数控机床、专用数控机床和医疗设备200余台。公司紧跟科技发展步伐,依靠技术进步,在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创新能力和技术优势,已具备自行研发和生产集机、电(cnc)、液一体化数控高科技产品的雄厚实力,并享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所有产品实行“以销定产”方式组织设计、生产。公司座落于环境优美的江苏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樱花路,北临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和沪宁高速公路,西临常州民航机场,交通十分便利。 公司主导产品有:立卧式数控铣镗床和加工中心、大重型龙门式数控铣镗床和数控落地镗铣床、组合机床和数控专用机床等。这些高精密、高效率、高可靠性的“三高”产品广泛适用于国防、航空、机械冶金、电力等诸多领域,深受“上海大众”、 “上海汇众”、“上海纳铁福”、“东风本田”、“北汽福田”、 “宝菱重工”、“哈飞集团”、“上海振华港机”、“上海电气集团临港基地”、“万向集团”、 “英格索兰”等知名企业的信赖和推荐。主导产品符合国务院关于“发展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装备和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改变大型、高精度数控机床大部分依靠进口的现状,满足机械、航空航天等工业发展的需要”的要求,属国家发展的重点扶植产业。公司为变压器行业研制的散热片滚压成型生产线;为电梯导轨加工行业研制的电梯导轨阴阳榫卧式数控铣床;为纺织机械行业开发、研制的动柱式数控槽针板加工机床已获得三项国家专利,填补了二项国家空白,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其中国产化电梯导轨阴阳榫卧式数控铣床和槽针床数控动柱式双主轴铣床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公司也被授予“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和“钟楼区创新型试点企业”称号。 三利人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技术精湛、产品创新”的经营理念,弘扬“有利于社会,有利于用户,有利于员工”的三利精神,打造以人为本的“梦想、激情、创新、自信”的企业文化。不断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创造卓越成绩回报社会。由于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公司已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技术管理团队。今后几年,在坚持主、副产品结合,整合设计、制造资源,综合利用,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适应市场需求的同时,公司将注重产学研联合,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交流合作,依托外援不断壮大自己。通过优势互补,借智、借力、借势,实现多边发展,储备一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高科技产品;通过与世界500强的西门子公司合作设立“西门子数控系统应用开发工作站”,由西门子委派优秀工程师到三利精机参与中心课题研究,并提供免费设计和培训,实现研发和生产的“无缝对接”,实现知识产权大融合,以大幅度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努力将三利精机打造成国内一流的数控装备研发生产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