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常州南港港口机械有限公司未来怎么走的问题,董事长缪雪元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南港做不了整机,企业命运永远掌握在别人手上。 说这句狠话时,缪雪元遭遇了创业20多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南港港机最大的客户上海港机,一夜间被其最大的竞争对手——上海振华港机兼并。“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由于振华港机的供货商自成体系,南港被关在了大门之外,公司60%以上的产品失去了市场。 置之死地而后生。困境当前,缪雪元果断出手,与上海港益港口设备有限公司及天津川丰电器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江苏港益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自建码头,利用原上海港机重工的技术、管理骨干,生产各类港口机械整机,不但拓展了原有机械配件的市场,新项目更在缪雪元的纵横捭阖之下迅速壮大,2009年,公司销售额达3.78亿元,同比增长22.1%。 换个角度看待危机 记者:据我所知,上海振华港机和以前的上海港机重工,都是港机业的龙头,兼并之后更是成为国内港机业的“巨无霸”,在业内几乎已形成垄断地位。面对这个庞然大物,一直做配套的南港,却敢于向他叫板,自建整机,与他争夺市场,这是为什么? 缪雪元:自建整机,从表面看,是因为企业产品失去了市场,为自救必须自谋出路,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是南港港机发展到一定阶段,急需突破瓶颈的内在需求。如果一直给人做配套,永远受制于人,南港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必须产业升级,参与更高层次竞争。 除了企业内在需求外,还有个非常重要的外部有利环境,那就是如今上海振华在港机业“一家独大”的垄断现状,是所有港口不愿意看到的。为了获得更高质量、更低价格的港机产品,各大港口急需在上海港机消失后,给上海振华寻找、甚至是扶持出新的、更多的竞争对手。我正是因为看到这一点,才大胆向整机业进军,将上海港机重工被兼并这一不利因素,化为企业发展的最大外部助力。前不久我们和振华同时竞标天津港一个项目,质量大家都差不多,振华还便宜,但最终还是选中了我们,就是有意扶持。 踏准每一个节点 记者: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贸出口锐减,整个航运业经营惨淡,港机作为相关配套产业也深受牵连。而南港港机依然能保持倍增势头,原因何在? 缪雪元:这首先和产品结构有关。受外贸进出口影响最深的是集装箱货运,但我国以煤、铁矿砂为主的散伙货运,受国内钢铁工业高速发展的刺激,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速,我国每年仅铁矿砂进口就要增加2500万吨,而我们的强项正是各类散货起重设备。数十万吨的铁矿砂由远洋进港后,分装到小吨位船舶,再转移到各类载重运输车上,都离不开我们制造的各类起重设备。 同时,我们还牢牢抓住了国家大力开发环渤海湾的这一历史机遇。为了布局这个未来的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我们已和青岛、天津、大连这渤海湾的三大港口,建立了深层次的合作,目前公司的绝大多数港口机械都是销往这些港口。此外,国家4万亿投资拉动的老旧码头改造,也将于明年起分批实施。据我测算,这项改造每年至少将为公司增加1亿元收入。 进军海工是“病急乱投医” 记者:眼下不少造船、港机企业纷纷进军世界海洋工程业,建造各类钻井平台,您对这一转型怎么看,您今后是否为会向这一领域拓展? 缪雪元:不会。我认为这些企业在主业滑坡时,期望通过其他不熟悉的行业翻身,这算盘打错了。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结果,最终很可能连一条腿都保不住。 海洋工程业是个高投入高技术含量的行业,国内企业根本没有经验,也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据我所知,目前从关键设备到基础材料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连施工工艺都还处于摸索阶段,产品质量、盈利都无法保证;其次,海工业受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很大,一旦行业出现波动,产能过剩又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国内企业必将损失惨重。 企业发展必须在“专”字上做文章,充分发挥自己的长项,而我们的长项就是起重机。其实起重机除了用于港口,架桥、铁路等众多基础性建设都要用到,这些领域都是我们今后的发展方向。前不久我们刚出售了一台铁路起重设备,今后随着高架、高铁、高速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大发展,公司又能跃上一个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