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市政协凝心聚力、履职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服务发展”、“关注民生”、“促进和谐”、“内强素质”,见证了市政协在奋进中留下的坚实足迹。 紧扣中心 奋发有为 市政协坚持围绕“保增长、促发展”的工作中心,积极主动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深入开展调研视察和协商议政活动,努力为促进常州科学发展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着力培育和振兴“五大产业”是2009年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个重大部署。市政协把做强做大我市的轨道交通产业、输变电产业、新能源产业、创意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列为年度重点协商课题,组织了有大学教授、行业协会领导、民主党派有关成员以及经济、科技界的政协委员等59位同志参与的课题调研组,形成了5份内容翔实的专题调研报告,站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研究常州产业定位和结构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在市政协召开的十二届十次常委会专题协商会上,市委书记范燕青和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到会听取意见,与委员共商发展大计。 完善教育有效投入机制,理顺幼教管理体制,扶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推进教育科学发展以及加快推动县域经济投融资平台建设,综合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资金需求问题,推进我市可持续发展等,都是政协委员关注的重要问题。市政协先后召开十二届八次常委会议和十五次主席(扩大)会议进行专题协商,形成了《完善机制,创优环境,推进教育科学发展》和《关于科学构建县域经济投融资平台的建议》调研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建议。市委主要领导和分管副市长非常重视,分别批示。 民生为本 促进和谐 市政协坚持把服务民生事业改善作为履行职能的重点,积极反映群众愿望、诉求,关注民生更加务实,努力协助党委政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针对新时期社会矛盾容易诱发的新特点,市政协组织有关方面的委员和政协参加单位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化解社会矛盾的新途径,并召开十二届九次常委会议专题协商,提出了“预防、化解、防控和保障”等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建议。省委有关领导和市委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对政协的调研报告予以充分肯定,市委在制定《关于建立健全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意见》过程中吸收采纳了政协的许多建议。市政协还围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卫生惠民工程、廉租房和公共租屋建设、青果巷保护规划等,组织委员开展调研视察,提出真知灼见,服务民生事业的改善。 鼓励委员联系自身工作和履职实际,积极运用提案和社情民意履行职能,及时反映带有全局性、倾向性、苗头性的情况和问题,以及具有党派性、界别性、咨政性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为党委政府汇集分析舆情和科学民主决策提供参考。注重加强与市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规范办理工作程序、完善办理工作机制,将重点提案督办与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督查、主席领衔督办、各部门联合督办灵活结合,扎实有效推进提案的办理。十二届二次会议以来立案的386件提案已全部办结,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98%。 积极响应中共常州市委的号召,联合各辖市、区政协,选派112名在常的全国、省、市和辖市、区四级政协委员,与28个乡镇、街道挂钩联系,开展“百名委员进农村、进社区”行动。市政协领导分工包片,带领委员们深入农村田头、农户家中和街道、社区,听取民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截至2009年底,实施了金坛市丁香村沼气管道新建、溧阳市鲁里村道路硬化、新北区薛家镇公共场所环卫箱配置等帮扶项目120多个,落实帮扶资金670多万元,提出科学发展建议200多条。 创新完善 提升水平 市政协始终注重探索和把握政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创新工作形式,拓展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实效。 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做到学习调研求深、分析检查抓细、整改落实重效,不断增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社会各界对市政协党组分析检查报告和整改落实工作的总体满意率均达到100%。 探索多种途径,积极支持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就有关重大问题协商讨论,在政协各种会议上发表意见,认真办理和反映他们的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坚持各项工作联系制度,在开展的调研、视察活动中,邀请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加;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全体会议和常委会议上,提交的各类发言材料、提案,占比达到70%以上。 注重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和界别作用,改进和完善全委会的大会发言和常委会协商方式,扩大协商参与面,增强发言效果,努力使各方面的意见建议都能得到充分表达,充分体现政协民主协商的广泛性和充分性特点。探索开展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首次组织政协委员开展“城市管理”专项民主监督活动,就建立、完善城市长效管理机制献计出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