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外资要闻 > 正文

外资版图酝酿新格局

作者:admin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日期:2016-03-12 14:01:29 标签:
     中国对外资吸引力不减。图为上海自贸区洋山港集装箱码头。新华社

  【编者按】过去数年,诺基亚、三星等知名外企关停了其在中国的部分代工工厂,这些现象引得一些观察者夸大出一幅“外资大举撤离中国”的图景,外企“倒闭潮”“撤离潮”的声音甚嚣尘上。

  经历38年改革开放,中国现在是否仍是外资的机遇之地?在中国经济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际,外资的角色出现哪些调整?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带动外资在中国的产业格局和区域分布上出现哪些变化?近日,《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前往多个省份实地调研,在解答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勾勒出一幅中国引进外资的新版图。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熊争艳发自北京2015年岁末,已近午夜时分,地处广深经济走廊中段的东莞市常平镇上,仍有不少大货车满载货物呼啸而过。

  毫无疑问,这是一座靠制造业起家的城市。2015年东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约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迈入了“6000亿元俱乐部”,智能手机、电子元器件以及服装、鞋帽等产品产量位居全国乃至全球前列。“东莞堵车,全球缺货”,并非只是一句玩笑。

  “世界工厂”招牌背后,占东莞对外贸易额和工业增加值六成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过,与中国其他地方的外企一样,他们正承受着当下国内要素成本上升、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种种压力。唯一的不同是,这种“不适”感或许来得更早一些。

  去留间“含金量”增加“2008年金融危机刚发生,我们走访企业时就发现订单下滑,因此预判外贸可能会遇到困难,而当时内陆地区出口普遍还是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事实证明我们的判断还是有道理的。”当地政府商务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正是因为在对外经贸领域具有这种“风向标”作用,东莞外资企业的风吹草动总能引发外界聚焦,“倒闭潮”“撤资潮”等报道也屡屡见诸报端。

  “东莞确实有诺基亚工厂等一些外资企业关闭外迁,但并没有形成‘撤离潮’。事实上,低端代工生产企业的关停,淘汰了落后产能,为引进更多优质项目腾出空间。”东莞市商务局副局长方见波说。

  去年东莞共有362家外企关停外迁,只占东莞外企总数3.3%,是2008年以来外企“倒闭”数量最少的一年。从行业细分看,它们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电子及仪器制造业、塑料制品生产和金属制品企业分别占44.8%、9.9%和8%。形成对比的是,去年东莞新签外资项目440宗,合同利用外资50.6亿美元(1美元约合6.54元人民币),增长17.2%。其中,超千万美元项目达93宗,涉及商业、金融、物流、医药以及先进制造业。

  事实上,“世界工厂”正在不断升级,外资企业也在成长,正迎来一轮新的生命周期。而外资在东莞的“去”与“留”,外企的升级换代,正是外资在华现状的缩影。

  诚然,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与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高的外资企业的确在中国关停甚至外迁,但从全国来看,外资的总量仍在增长,去年我国吸收外资比上年增长6.4%,达到1262.7亿美元,规模再创新高;新设外资企业26575家,增长11.8%。

  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增资踊跃,其中德国奥迪、大众、戴姆勒、汉莎航空,意大利菲亚特,瑞典沃尔沃,韩国现代、起亚汽车、三星电子,日本电气硝子、普利司通、伊藤忠商事,美国英特尔、克莱斯勒等在华投资或增资单项金额超过1亿美元。

  外资产业链向中高端攀升去年11月,苏州金鸡湖畔,台湾诚品书店在大陆第一家店开业。

  这个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面积达5.6万平方米的综合体,有书店、文具店、咖啡馆、餐饮、展览馆等。该店与全球2000多家出版社合作,带动两岸三地5万多种书籍跨海交流,开业20天就吸引了百万人次到店。

  创立已22年的苏州工业园区,长期以来吸引的外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园区经济发展局局长韩江说:“2010年开始,合同外资中服务业超过制造业,今年新增外资服务业已超六成。”

  可以说,包括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等在内的服务业引资额不断攀升,是中国外资结构发展的新趋势。自2011年占比首次超过制造业,中国服务业已连续5年成为吸引外资的“冠军”行业,2015年占比达到61.1%。中国美国商会1月发布的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在496家受访企业中,各行业企业对中国市场增长总体持乐观态度。其中,四分之三的服务行业企业表示乐观。

  “服务业外资的高速增长,一方面是中国服务业外资准入放宽使然,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国依靠低要素成本与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阶段基本结束,要进入一个质量不断提升的新阶段。”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晓红认为。

  在制造业外资总体规模下降的同时,高端制造业占比呈上升态势。2015年,高技术制造业利用外资增长9.5%,在制造业吸收外资中的比重升至23.8%。

  值得注意的是,钢铁、水泥、电解铝、造船、平板玻璃等传统制造业外资流入基本为“零”,外资产业链呈现由低端不断向中高端攀升的态势。大量跨国公司加快布局,在华设立研发设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结算中心、财务中心、跨国公司总部等。

  一叶知秋。从外资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可窥见外资在华历经的三个阶段。

  韩江介绍,外资进入苏州工业园区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最初是外向型的、加工贸易的外企进来,利用我们的廉价劳动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他们开始看重中国的巨大市场;到现在,更多外企是利用我们的人才优势,重视投入研发等服务业。简言之,外企在华转型升级一直没有停歇。”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增加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亚洲仍是中国外资主要来源地。而美、日、英等部分发达国家对华投资在下降。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葛顺奇分析,在世界范围内,美、英、德、法,是对外投资大国,四国多年来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出量四成左右,但这四国却是对华投资的小国。数据显示,这4国2015年对华投资之和约占中国吸收外资总量的5%。

  事实上,外资来源地更加多元也是中国吸引外资的目标之一。

  “以前,人们通常认为,比中国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对中国投资才是外资,未来这个理念要转变,外资的来源地会更加多元。比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它们会跟中国产生更大经济协同作用。”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说。

  此言不虚。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投资达84.6亿美元,已超过美、英、德、法对华投资之和。

  专家认为,当前,中国西部地区正迎来吸引外资的最佳时机。“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处在开放大通道上的西部地区,一跃从开放“末梢”变成向西、向南开放的“门户”。

  “渝新欧”、“蓉欧”、“长安”号等中欧、中亚班列,凭借空运六分之一的价格、海运三分之一的时间,正在成为货物贸易的最佳选择;“过境72小时免签”相继在成都、重庆、西安等城市实施,令西部与世界的商务、文化交流更加紧密;西部首个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开工在即,将于“十三五”投入使用……过去,交通与区位的制约是西部开放引资的最大掣肘;如今,这块“短板”正在补齐。

  周密表示,“一带一路”战略把中国的发展空间拓展到更深入的地区和空间,中国“向西开放”迎来黄金时期。

  西部吸引力不断增加这个春天,宜家在成都市的第二家卖场就将开门迎客。这是全球最大家具零售商进入中国市场18年来,首度在西部城市布局“双店”。

  四川省商务厅统计,截至去年底,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99家来到四川,即全球商业巨擘近六成已在这里投资。“越来越多跨国企业进驻四川,表明曾经的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等障碍日渐消除,投资这里的价值将不断凸显。”普华永道成都分公司合伙人徐闻分析。

  谁能想到1985年,改革开放已进入第8个年头,全国已有6000余家外商投资企业,四川才有了第一家中外合资的饲料企业。

  外资在四川30多年的变迁,正是外资“掘金”中国西部进程的缩影。中国的开放始于东部沿海,对于来华投资的外商而言,中国西部的12个省区市,因偏居一隅、交通落后而一度“养在深闺人不识”。2000年10月,中国宣布西部大开发战略后在西部举办的首个国际性会议“中国西部论坛”,吸引100多家世界知名企业参加,其中近40家外企是由总裁、副总裁亲自赴会。外资大举“西进”由此开始。

  曾经,西部是凭借资源和成本优势激发了外商投资设厂的热情。现在,尽管成本优势正在缩小,但西部拥有3.6亿人口市场,产业链日益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短板”逐渐补齐,加上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有待释放的巨大红利,它的投资吸引力不断增强。近两年,三星、微软、高通等知名外企的重磅级、平台级项目更纷纷落户西部。

  东、中、西部引资各显所长而从全国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各显所长,产业分工不断深化,引资特征日益彰显。

  “总部经济”成为上海名片。上海市商务委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累计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分别达535家、312家。上海已成为中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最多的城市。

  “研发中心”多扎根北京、上海、深圳。目前,外资在华设立研发机构超过2400家。研发辐射范围由早期的主要针对国内制造业,拓展到面向亚洲乃至全球,一些研发中心呈现向研发总部升级的趋势。

  自贸区集聚高端产业。商务部外资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对外开放的制度高地,四大自贸区吸引了一大批融资租赁、科技研发、创业投资、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高端产业外资。

  “新生外企”涌入长江经济带区域。该区域去年新设外资企业11974个,占全国总量的45%,区域内外资结构逐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升级。

  中西部引资兼顾传统与新型业态。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占全国比重已超10%,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进展明显。同时,电子、汽车、航空航天、医药制造、现代农业等高端产业和服务外包等新型业态也在中西部初具规模。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