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上市公司领域,发生并购的主体主流是国有企业,而非今日媒体上经常炒作的外资并购。”胡景岩表示。 天津报道 本报记者 马晖 叶建国 6月6日,天津,气温34℃。 当日,由全国工商并购公会、<英才>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并购年会在津拉开帷幕。会议围绕着境外资本大举进入、国企并购现状以及维护国家战略产业安全等一系列热点话题展开。 必然的选择 “并购应该说也是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一个必然选择。”胡景岩表示。 首先,外资并购的方式对我国承接产业转移和创新利用外资方式都带来了很好的机遇;其次,对盘活存量资产、加速国企改造也是非常有效;第三,对于中国引进先进的技术,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也很有效。 有评论指出,“这一系列案例,使得我们不得不在谋求发展的同时,也必须进行理性的审视、审视战略产业与国家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 在他看来,近两年虽然外商并购驶入快车道,数量有所增加,但与国际上一些国家相比,“数量还是有限的”。 同时,胡景岩也承认,目前世界各国对并购都比较谨慎,中国政府在并购这方面也顾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防止“在并购过程当中形成产业或行业的垄断”。 如去年9月8日公布实施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就明确规定了外商投资进入一些行业所许可占有的最大市场份额。 然而,目前的确有一些行业,外商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 对此,胡景岩解释道,这是因为监管层对于某种形式的垄断采取了豁免的形式。 “如果这类行业是属于外资进入能够填补这个产业空白的,引进特别先进的技术填补空白这在反垄断审查上有一个豁免,因为你过去这个行业没有规定,没有这种技术,外国投资者进入可能涉及到这些,反垄断审查对这种情况也有一定的豁免,要有所区分。”胡景岩表示。 另外,胡景岩透露,目前所通行的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遵循的是1994年版的旧目录。根据国家吸收外资投资的实际情况,最近政府有关部门正在抓紧修订这个目录,有一些领域、有一些情况“还会发生新的一些变化”。 国有企业并购潮 并购在当下中国已经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其发生在何具体行业领域?什么样的主体在其中占主导地位? “2005至2006年数据有点下降,是因为股权分置改革的原因。我们认为,2007年这个数字还有望突破历史最高纪录。”中信证券(行情论坛)总经理德地立人表示。 同时,以收购主体来划分,2006年一年所发生的收购行为中,国有企业占55%,民营企业占41%、外资仅占1%、。 “在整个上市公司领域,发生并购的主体主流是国有企业,而非今日媒体上经常炒作的外资并购。”胡景岩表示。 而据德地立人的分析,目前国企收购可以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体内整合型,如武钢同鞍钢的整合,其整合目的在于实现管理扁平化、资源互相整合;行业整合型,主要是不同行业之间的收购,其目的在于延伸企业的产业链;强强联合型;协同效应和价值延伸型;跨越式发展型以及资本结构重整型等。 而国有企业的并购,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整体产业提升的一个内在的需求。 中国国有企业的产业集中度还是很低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相关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目前,中国第二大钢铁企业——鞍山钢铁公司和第十二大钢铁企业——本溪钢铁公司合并为“鞍本钢铁公司”后,钢铁年产量将达2000万吨以上,再加上上海宝钢(年产量达2141万吨),中国目前共有2个钢铁公司年产量达2000万吨以上。同时,首钢、长钢、宝钢以及邯钢的合资并购也在迅速推进,即便如此,中国钢铁业也远不到全球钢铁业整合集中度平均的数字。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推进国有企业之间的并购,也十分重要。”胡景岩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