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外资要闻 > 正文

纽约时报美国消费者开始感受中国通胀压力

作者:外资网管理员 来源: 日期:2011-05-14 14:56:29 标签:

美国《纽约时报》2月1日文章,原题:中国的通货膨胀动了美国的价格标签

中国最近出口的“物品”是通货膨胀。在价格连续下降多年后,中国销往美国的物品价格近8个月来持续上涨。

分析人士及西方在沪企业表示,飙升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持续贬值的美元加上新出台的商业法规是促使中国企业上浮海外销售物品价格的原因。2007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为4.1%,较2006年2.5%的通膨率有明显上涨。

中国面临成本压力,于是美国消费者便看到今年国内某些产品价格上涨10%,其中包括玩具、服装及其它消费品。这样的价格上涨适逢美国面临经济衰退之时。

长远来看,中国的高成本可能意味超级廉价物品时代的结束,意味着中国从世界制造工业最底端开始崛起的事实。

一名经济学家表示,中国是世界的制造工厂,也是上涨的原材料价格与低消费价格脱节的锚点。

美国居民消费品消费中7.5%由进口的中国物品构成。在某些商品消费中,中国物品构成比例更高。如美国玩具市场上80%的商品来自中国,美国40%的服装是中国制造。

中国企业能否在商品成本上涨后保持出口量,零售商能否在商品加价的情况下保持销售额尚是未知数,但在华西方企业以及购买中国商品的企业都感到巨大的价格压力开始袭来。他们开始担忧压力会削减盈利,破坏已有的产业供应链。

当然,成本压力的部分实际是中国精心设计的。中国希望在全球产业链中提升地位——从只能制造低附加值出口产品转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许多出口企业都面临能源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及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新劳动法的实施和长期困扰雇主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使中国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

美元贬值越严重,以美元兑换的人民币价格越高,中国劳动力商品及物品价格就越高。进口商会将上涨的商品成本价格转嫁给消费者吗?虽然答案未必肯定,但涨价的确难以避免。(沈珺译)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