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外资要闻 > 正文

宏观调控灵活从紧方为上策

作者:外资网管理员 来源: 日期:2011-05-14 14:57:13 标签:
  从紧货币政策下信贷疯涨的悖论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放贷和扩张的冲动已经脱离从紧政策的调控了吗?
  很少人料到,2008年1月,中国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增幅会创造历史天量。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8036亿元,同比多增2373亿元。此前,为抑制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中国政府可谓殚精竭虑。自2007年至今,央行连续六次提高存贷款利率,11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但这一切政策失效了吗?或者说货币政策"名紧实松"?2007年11月,中国广义货币M2增速为18.5%,12月底降至16.7%,这应"归功"于信贷紧缩。但是,这种大力紧缩是不可持续的。去年年底被压缩的信贷终于在2008年初得到释放,于是2008年第一个月就消耗一年超过五分之一的贷款额度。
  政府态度的重心其实应该是在"微调"。央行近期发布的2007年四季度政策报告同样指出,未来将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但会科学把握调控的节奏和力度,适时适度微调。
  实际上,企业的扩张正朝着政府难以调控的方向发展,政府有时候也被企业"拖"着走。如果我们继续按原计划控制信贷,那么未来每个月放贷的数目将非常少,企业得不到资金支持。在外需减少、内需不振、人民币升值、PPI飙涨、劳动力成本提升以及融资成本增加甚至没有银行贷款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从目前的情况看,珠三角已经有不少企业埋怨各种成本上涨,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任由事态发展,未来企业破产、员工失业、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会增加。
  从紧的货币政策正面临新的考验:灾后重建需要新的资金注入,出口萎缩需要开拓国内市场,企业经营成本上涨需要资金共渡难关,按照原计划投放信贷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对经济过热进行刹车靠一年两年强制性的货币从紧政策是难以奏效的,"灵活从紧"的货币政策才是未来调控的方向。至于灵活从紧货币政策产生的新的流动性过剩,可以继续使用数量型工具对冲。
  而在稳健财政政策基础上准备积极灵活的财政预案,也可发挥更多的作用,在外部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大规模的财政投入可以帮助国内经济保持生机活力,实现经济的软着陆。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