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外资要闻 > 正文

中国建筑冻结资金185万亿或成行情试金石

作者:外资网管理员 来源: 日期:2011-06-12 16:49:32 标签:
面对中国建筑的申购结果,市场此前的一丝担忧在渐渐消退。在网上申购日(22日)之前一天,上证综指全天大跌超过50个点,然而继22日两市强劲上行之后,23日两市再度小幅上涨,双双创出本轮反弹新高,沪指成功站上3300点,弥补了去年6月10日留下的向下跳空缺口,并且自从1664点反弹以来至23日最高3331点,沪指翻番。


 


    破发可能小

    中国建筑本次发行120亿股,其中有72亿股是网上发行,占总发行量的60%。由于中国建筑发行数量巨大,多数市场人士认为,中签率较高是意料之中。对于这家公司,最大的看点一是该公司作为国内最大的建筑房地产综合企业集团,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将是国内房地产复苏、基建盛宴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二是作为今年首发的大盘股,在充分的流动性之下如何表现将会对大盘股的价值中枢给出参考。

    分析师一方面与同样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的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进行比较;另一方面与国内的建筑公司相比。从一些证券机构给出的估值定位来看,无一认为会破发。

    国泰君安给出的首日定价为5.28元-5.93元。主要是参照中铁和铁建上市首日涨幅均值48%,中国建筑首日定位对应2009年pe为31.4-35.3倍,对应2010年pe为24.4-27.4倍。

    东兴证券认为,该公司的股价应该在4.2元-5.04元。国都证券认为,首日涨幅为16%-24%。中信建投预计,该公司2009年-2010年eps为0.18元和0.24元,采用绝对估值和相对pe估值的结果是4.05元-5.03元、4.5元-5.4元,上市后合理定价区间在4.5元-5.4元,价值中枢在5元。

    上海证券则认为,预计公司上市首日的定价在35倍市盈率,即5.25元-6.65元之间。虽然其对应的2008年pe为51.2倍,低于工程承包类公司2008年的平均pe,但要高于一线地产股2008年的平均估值。因此其发行价格应该已与目前二级市场的估值接轨,上涨空间不大。不过,考虑到公司2009年业绩增长较为确定,行业地位较高,且又会有一定的新股溢价,因此预计中国建筑上市首日的涨幅可能在20%-30%之间,即上市之初的定位可能会在5元-5.4元之间。海通证券估计合理区间在4.6元-5.5元。

    或成行情试金石

    短期来看,此次ipo对市场最大的影响就是资金的挤出效应,初步估算,中国建筑的冻资规模可能接近2万亿元,很多投资者担心这对于眼下已经高企的反弹行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不少投资者对持续走高的股市心有余悸,有的借申购的机会,规避回调风险。但从a股的历来表现看,申购过程中受到热烈追捧的股票,即使在上市之后,市场仍会有炒作空间,很可能不但不会消耗流动性,反而有可能会吸引更多资金入市炒新股,甚至带动整个板块的提升。

    国泰君安分析人士认为,决定中国建筑走势的关键是上市首日的定位。如果大盘股上市首日收盘后估值较低,市场仍有炒作空间,则不但不会消耗流动性,反而会吸引流动性入市“炒新”,甚至带动整个板块估值提升,如2006年底上市的工商银行。

    但是,如果中国建筑上市首日收盘后估值太贵,那走势很可能像1999年的浦发银行和2007年的中国石油。2007年10月,中国石油在股市顶峰时发行新股筹资668亿元,此后a股从6124点的最高点暴跌,至2008年11月的1664点。

    从2006年6月的上次ipo重启以来的数据看,大盘股的首日涨幅要小于小盘股,但中签率及收益率要大于小盘股。从发行数量来看,发行股份数量在4亿股以上的大盘股上市首日涨幅平均仅为70.39%,网下部分上市日涨幅平均为89.82%,均小于中小盘股。

    若上市首日即把股票卖出,综合中签率及首日涨幅,2006年-2008年期间,发行的小盘股网上申购收益率平均值为0.24%,网下部分收益率平均为0.80%。发行量在2亿-4亿元的上市公司网上申购收益率平均值为0.39%,网下部分收益率平均为1.25%。大盘股网上申购收益率平均值为0.64%,网下平均为3.74%,均为三者中最高。

    历史将怎样重演

    从历史上看,超级大盘股每次登陆对市场都是一次严峻考验。中国石油、中国神华,回顾这些鼎鼎有名的大盘股,因为申购冻结资金数量巨大,都曾在市场上引发了一阵波澜,中国石油ipo甚至成为2007年股市开始调整的标志之一。

    中国建筑会不会成为中石油第二?统计显示,从2006年ipo重启至今,一共有274例新股完成了发行,中国建筑的融资额排名第4位,只有中国石油、中国神华、建设银行位居其上。观察这几只超级大盘股发行前后几天内的表现,可以发现它们对大盘走势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

    2007年9月17日,募资金额超过500亿元的建设银行网上发行。此前3个交易日大盘连续上涨,收出3根阳线。9月17日当天,大盘上涨2.06%。发行完毕后,大盘出现了两个交易日的震荡走势。

    2007年9月25日,募资超过600亿元的中国神华网上发行,当日大盘下跌1.08%。该股发行前后大盘走势都以震荡为主,9月26日缩量下跌。不过申购资金解冻前一天,大盘发起了上轮牛市的最后一次上攻,随后连续几个跳空高开,直接冲到6124.04点的历史最高位。

    2007年10月26日发行的中国石油募资高达600多亿元。在网上申购前,大盘大跌4.8%,且当日成交量有所放大,二级市场资金撤离明显。但中国石油发行完毕后,大盘又出现连续四个交易日上涨。

    从大盘股上市首日活跃度看,全流通后的中国银行、大秦铁路、中国国航三只权重股上市首日交投活跃度趋于稳定,日平均换手率为45.51%,其中中国国航换手率仅为34.79%;而此前上市的7只权重股的首日平均换手率为59.67%,其中华能国际换手率最高为84.2%,宝钢和招行换手率双双超过69%。总体趋势上看,大盘股上市对市场冲击越来越小

中国建筑冻结资金规模相对不大

    仅列第14位

    7月24日,中国建筑披露了网上中签率和网下发行结果,按照发行价4.18元/股计算,网上冻结资金8875.71亿元,网下冻结资金9625.74亿元,合计冻结资金总额为1.85万亿元。虽然募集资金规模达到了501.6亿元,不过冻结资金总额远低于市场高点时的水平。

    吸引众多投资者关注

    作为恢复新股发行之后的第一只大盘股,中国建筑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公告显示,中国建筑网下向配售对象配售的股票为60亿股,配售比例为2.6055%,认购倍数为38.38倍;网上最终发行股数为60亿股,最终中签率为2.8257%。

    就2009年的融资而言,中国建筑对市场资金的需求创下了年内新高。尽管投资者普遍认为中国建筑发行是对市场流动性的一次考验,不过与历史数据比较,冻结资金规模并不大,与市场高点时有较大的差距。

    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共有271只股票发行上市(包含中国铝业、潍柴动力等公司)。冻结资金规模高企主要集中在沪深股市历史高点的时候,排名靠前的包括:中国石油冻结资金3.38万亿元,中国中铁冻结资金3.37万亿元,中国铁建冻结资金3.13万亿元,中煤能源冻结资金3.12万亿元,这几家公司上市时间在2007年11月-2008年3月之间,正是沪深股指处于顶部的时期。即使是2007年12月7日发行的中小板公司武汉凡谷的冻结资金也达到了1.69万亿元,中国建筑仅比其多了0.16万亿元。

    中国建筑融资规模达到了501.6亿元,居中国石油、中国神华和建设银行之后排名第四,但是冻结资金规模却仅为股改之后的第14名。从数据上看,中国建筑对市场资金的需求远低于“6000点”时的水平,如果考虑到目前沪深两市日成交超过3000亿的水平,中国建筑的发行并不会对二级市场产生明显的影响。

    发行市盈率接近历史高点

    虽然中国建筑冻结资金规模并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新股的发行市盈率水平不低,已经接近了市场高点时的水平。桂林三金、家润多、万马电缆的发行市盈率均超过了30倍,中国建筑的发行市盈率则高达51.29倍,只有四川成渝发行市盈率较低,为20倍。

    回顾历史,2007年10月-2008年3月期间共有7只大盘股发行(募集资金高于100亿元),算术平均发行市盈率为32.56倍。其中发行市盈率最高的中国神华为44.76倍,最低的中国石油仅22.44倍。从这一数据来看,中国建筑的发行市盈率要远高于当时的平均水平。

    股市回暖为ipo重启创造了条件,新股发行市盈率也水涨船高,但是不应忘记ipo步履维艰时的窘境。2008年9月ipo发行临近暂停,当月发行的四只新股中,发行市盈率最高的东方雨虹为25.44倍,最低的华昌化工只有12.36倍。

    虽然不能仅依据估值水平来评判新股的投资价值,但是以往由于定价过高导致新股上市后走出“跳水”行情屡见不鲜,前车之鉴提醒投资新股要尤为谨慎。

    部分新股发行冻结资金情况

    股票代码股票简称发行股份数量(亿股)网上中签率(%)冻结资金总额(万亿元)

    601857中国石油 30.00 1.9429 3.38

    601390中国中铁 32.72 0.5354 3.37

    601186中国铁建 19.60 0.6400 3.13

    601898中煤能源 11.82 0.7265 3.12

    601601中国太保 7.00 0.9265 2.83

    601088中国神华 12.60 2.3927 2.66

    601866中海集运 16.36 0.4884 2.64

    601766中国南车 24.00 0.2736 2.27

    601939建设银行 63.00 2.4677 2.26

    601958金钼股份 4.04 0.3185 2.26

    601808中海油服 3.50 0.2704 2.17

    601899紫金矿业 10.50 0.3702 2.15

    601169北京银行 9.00 0.7800 1.90

    601668中国建筑 120.00 2.8257 1.85

    002194武汉凡谷 0.43 0.0561 1.69

    601919中国远洋 8.92 0.6174 1.63

    002222福晶科技 0.38 0.0194 1.55

    601168西部矿业 3.54 0.3822 1.51

    601328交通银行 15.95 1.0908 1.46

    601998中信银行 11.52 0.5705 1.41


    机构散户皆看多

    中国建筑破发风险较小


    虽然机构之间以及散户对于中国建筑持有策略各异,但市场各方普遍认为,由于受益强劲大盘和房地产市场火热,中国建筑破发风险不大。

    券商:准备长期持有

    北京某中型券商自营部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该机构以4.2元的申购价格,动用了40多亿元申购中国建筑。而中国建筑满额申购需要90多亿,由于公司资金实力不足,否则会多申购一些。

    该人士表示,在三个月禁售期后仍将长期持有中国建筑,“4.18元的价格拿中国建筑,即使出现小概率的破发情况,跌10%就不得了了,但预计未来两年中国建筑的涨幅将在20%—30%左右,以10%的隐性亏损博20%—30%的预期收益,所以会长期持有。”中国建筑的走势将与房地产行业紧密相关,房地产的刚性需求决定中国建筑的基本面良好。

    该人士曾参加中国建筑在深圳、北京两地的路演,“以前以为仅是香港的中海回归,在路演中发现上市内容更多,除了建筑业务,还有主要做保障房的中建地产,保障房利润也不容小视。”当时认为3.8元的发行价格最合适,但看了路演的情况后,我们调高了申购报价,把范围定在4.1-4.5元,最后报了4.2元的中值。该人士所在机构报告称,中国建筑2009年股价有望在4.1元-4.2元,2010年股价有望超过5元。

    但北京另外一家中型券商则因网下报价过低丧失了申购机会,“我们报得比较早,也报得比较谨慎,只报了3.5元,落在了此后券商研报估值下限”。该公司人士表示,他们认为中国建筑目前的估值存在泡沫,“但我们是券商中的少数派。”

    基金、保险:三个月后再说

    “我把我们能够用的钱都用上了。”某银行系基金公司债券基金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据其了解,为了增强收益,绝大多数债券基金都申购了中国建筑,大部分股票型基金也都在申购行列。“但我们都是网下申购,申购新规出来以后,网上申购只对一些小的年金还有意义。”

    该基金经理认为,不应过于恐惧中国建筑的高市盈率,因为现在计算的市盈率都是基于2008年的静态市盈率,但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无论是建筑还是地产都是受影响最大的,这将大幅拉低中国建筑2008年的净利润,从而推高市盈率。“如果看动态市盈率的话,中国建筑也就30多倍,跟别的房地产股差不多。”

    对于持有策略,该基金经理表示,“三个月以后看大盘再说。”但考虑到经济复苏和企业盈利改善双重影响,仍然看好后市。

    参与申购的北京某中型保险公司资产管理部负责人也表达了类似态度,“中国建筑破发几率不大,关键要看市场大势,但我们对大势乐观,判断下半年政策无大转向。”

    散户:第一天就出货

    “如果申购到了,上市首日我们就准备卖了。”在某大型门户网站工作的林先生和三位同事把所有的活期存款都取了出来,凑了十多万元,申购3万股。“根据此前3%中签率的预测,我们估计自己能中1000股”。

    林先生认为,与大多数股票相比,中国建筑市盈率的确偏高,“但去年是业绩低谷,今年预期业绩不错,对首日上涨还是有信心的。涨上去就卖,落袋为安。”

    林先生和同事都有数年炒股经验,但对于万马电缆和三金药业“打新”都持观望态度,主要源于打新规则更改后,需要先观察一下。而参与中国建筑,则是一方面考虑到其盘子大,中签率高;另一方面看好大蓝筹,破发可能性较小。


    地产板块增添优质蓝筹

    作为ipo重启后的首只超级大盘蓝筹股,中国建筑受到投资者广泛关注。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建筑房地产综合企业集团、房屋建筑承包商,长期位居中国国际工程承包业务首位。市场人士表示,由于横跨建筑和房地产两个行业且均是业内龙头,登陆a股的中国建筑将获得不菲的溢价。

    与建筑类同行有差异

    公司是国内卓越的房屋建筑者,是中国建筑企业中唯一一家同时拥有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三个特级资质的企业。2006年公司的国内建筑业务营业额占全国国有建筑企业完成产值的11%,完成施工面积约占全国国有建筑企业完成总量的1/4。2008年房屋建筑收入达1,606.19亿元,实现利润36.12亿元。

    目前a股市场上主要建筑类上市公司是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但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中国建筑与“双铁”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第一,市场化程度不同。国信证券指出,与“包干模式”为主的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基础设施建设类央企不同,公司前身中建总公司就开始在市场化竞争环境中摸爬滚打,通过与大量具有相同资质的公司公开竞标拿项目,经过近20年的商业化运作,公司的市场化经验在建筑央企中已经鹤立鸡群。

    海通证券也认为,中国建筑属于竞争最为激烈的房屋建筑工程承包子行业,房屋建筑子行业也最为市场化;而铁路工程承包市场的开放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而且两家铁路公司仍然占有铁路建设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

    第二,利润构成有所侧重。中国建筑的房地产业务领域的贡献已经达到50%左右,而且有了中国海外强大的房地产运作品牌,但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两家铁路公司的房地产对利润贡献还较小。

    行业格局竞争更加激烈

    公司的房地产开发收入只占总收入的近10%,但利润占比已超过公司总利润的40%。旗下子公司中国海外发展打造的“中海地产”是中国最具价值的房地产品牌之一,中国海外已初步完成了以港澳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为重点,以内地的中心城市为点状支持的市场战略布局。另外,公司打造出开展中低档房地产开发、打造大众精品住宅的“中建地产”品牌,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大的保障性住宅供应商之一。

    银河证券房地产分析师潘玮认为,中国建筑的上市对地产板块的影响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中国建筑是今年ipo重启后首个大盘股,也是我国建筑和地产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ipo。地产板块最近的震荡可以看作是前期涨幅较大的正常反应,估值压力和获利回吐都会带来地产板块的震荡,但是中国建筑的ipo只能是众多因素中微弱的一个,并不构成实质影响。

    其次,中国建筑上市,旗下子公司中国海外发展和中建地产将会受益于母公司融资带来的发展机遇。公司表示,今后将大力发展地产行业,加快中国建筑的转型,从劳动力密集型向资金、管理密集型公司发展。本次募集资金的80亿元将要用于投资普通住宅房地产开发项目,将对公司实现重点发展地产业务的目标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最后,对a股地产板块公司来讲,多了一个潜在的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行业格局向更加规范、竞争更加激烈发展,对于资本市场来讲,近年来地产公司ipo较少,中国建筑上市后也多了一个地产行业大盘蓝筹品种。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