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外资要闻 > 正文

美国亚洲协会报告美国应向中国投资敞开大门

作者:外资网管理员 来源: 日期:2011-06-12 17:51:15 标签:
导读:纽约咨询公司Rhodium Group合伙人、美国亚洲协会新报告作者荣大聂(Daniel Rosen)和赫恩曼(Thilo Hanemann)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与上世纪日本企业来美投资一样,中国企业的对美直接投资将给美国带来诸多好处。这些投资会创造就业、推动创新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中美双方应共同努力,促进双边直接投资的增长。以下为文章摘译:

  传统宏观经济问题通常会主导中美的经济会议议程:比如汇率、贸易纠纷、市场准入等等。这从本周于华盛顿举行的“战略与经济对话”(S&ED)中可以看出。但除了这些熟悉的议题,一个新的话题正受到关注:即中国公司在美国的直接投资。

  我们预计,自现在起到2020年,中国公司将会向海外部署1-2万亿美元的直接投资。美国人可能会是最大的受益者,前提是华盛顿、甚至已经蔓延至美国全境的反华情绪并没有在表演开始之际,拉下帷幕。

  中国于2005年左右开始大规模投资海外,且几乎全部投资的是自然资源行业。中国公司做了一些投资美国的尝试(尤其是中海油2005年失败的竞购石油公司优尼科(Unocal)的交易),但整个2008年,这类尝试几乎消失匿迹。自2009年以来,故事开始发生了改变。在一项新研究中,我们发现,过去两年中国公司在美国的直接投资支出每年的增长速度超过了130%。

  单2010年,中国公司就向美国投资了超过50亿美元,这其中包括25个从零开始的“新建”项目与34个对现有公司的收购。尽管中国仅占了美国直接投资总额很微小的一部分,但中国公司已至少在美国50个州中的35个州有投资,而且这一数量仍在增加。

  大多数中国公司去美国投资的动力,并非源于政治,而是来自利润。由于过度投资导致了中国大多数工业企业的产能出现了过剩,中国公司正逐渐将目光转向太平洋(10.88,0.00,0.00%)彼岸,去寻找更好的盈利机会。

  中国逐渐转向依赖国内消费的增长模式与国内日益加剧的竞争,也迫使中国企业升级它们的技术;夺取传统上让给外国合作伙伴的价值链上游;提高管理技能与扩大员工基础,以维持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去海外投资是实现所有这一切的有效途径。

  中国的收益也可能是美国的收益,正如早些时候的一波亚洲投资所证明的:日本企业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也出师不利,也遭遇了怀疑与担忧。如今,日本企业为70万美国人解决了就业问题,每年向这些人付出的薪资接近500亿美元。

  然而,与日本一样,中国投资的高增长——尽管起点很低——已经在美国引发了政治风暴。这些投资包括:电信设备供应商华为的收购、钢铁制造商鞍钢收购密西西比州的一家钢筋厂、以及中国一家国有公司收购小飞机制造商西锐飞机公司(Cirrus)。

  有一个风险明显存在:即随着投资数量增加,反华情绪将只会加剧,甚至会导致美国出台针对中资公司的限制性更强的条款。这样的一个闭关锁国的政策不仅对中国公司不利,对美国而言,也将是一个悲剧,因为他们会失去这些投资可能带来的就业、创新与税收收入。

  阻止双边投资封锁结果的发生,将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在美国,对国家安全问题进行更彻底的思考颇为重要。国会与白宫必须一道发送一个明确的两党信号,即中国投资在美国是受欢迎的,以防中国投资者拿着他们的支票簿,去不那么容易发脾气的国家。

  中国也有方法帮助自己的事业。鉴于许多中国公司不透明、容易受政治影响的特质,也难怪它们的交易屡屡遭到华盛顿的否决。希望中国实施一些监管改革,划清政府与企业的界限。

  中国必须认识到,它对美国直接投资所施加的限制,影响了华盛顿的政治情绪。北京仍维持了外国投资者进军许多行业——比如电信与金融——所面临的壁垒,美国谈判者试图让中方取消这些壁垒。中国应继续改革国内的投资规则,从而帮助维持他国对中国投资的欢迎。

  不过,这就是说,华盛顿不对中国投资采取以牙还牙的策略至关重要。美国应该努力阻止政治影响外国投资审查程序,因为这不是在帮外国人的忙,而是对投资持开放态度,有利于美国的企业、工人、社区与整个经济。

  这个逻辑在上世纪80年代时适用于日本,如今也适用于中国。美国现在抛弃其成功的原则,将后果严重。如果我们真的这么做了,中国公司有可能会去安大略而不是密歇根,或者华雷斯而不是埃尔帕索建立工厂。(译者/宛如)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