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教育、保健、服务无差别 常州外资网 全国流动儿童登记机制江苏会议明天上午将在我市召开。记者从市妇联了解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速度都较快的苏南发达城市之一,我市流动人口已超过160万人,其中在常接受义务教育的流动儿童达12万,这一庞大数字让我市在解决新问题的同时,也创造出了流动儿童登记衔接的新模式,实现了同城同地同待遇,教育、保健、服务无差别。 开发流动儿童随行本及配套软件 2009年,作为国务院妇儿工委办、联合国儿基会“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保护”项目的承接城市之一,我市妇儿工委办公室与公安、教育、卫生等部门联合调研,选择流动人口较为集中、流动儿童数量较多的天宁区雕庄街道、钟楼区五星街道、戚墅堰区开展项目试点,以建立科学的流动儿童登记管理系统、开发流动儿童服务衔接机制为目标,共同开发了流动儿童随行本及配套软件。 随行本由流动儿童基本情况、教育情况、计划免疫、卫生保健四部分信息构成。公安部门负责未入学(入园)儿童随行本基本情况登记,并录入系统软件;卫生机构负责填写并录入计免、保健信息;学校负责已入学(入园)儿童信息登记和录入;试点地区流动儿童在入学或转学时都需持随行本办理相关手续。为避免随行本在携带、保管、使用中的不利因素,我市还开发了随行本配套“流动儿童信息登记”管理软件,提升随行本使用价值。 以天宁区雕庄街道为例,按照科学规划、分类采集、综合汇总的要求,街道将0-3岁流动儿童信息集中在社区服务中心防疫科采集登记,将随行本登记与新生儿接种有效挂钩;4-6岁流动儿童信息集中在幼儿园采集登记;7-13岁流动儿童信息集中在小学采集登记;14-16岁流动儿童集中在中学采集登记。各年龄段信息采集齐全后,由派出所进行汇总、集中核对,并统一纳入全市社会化信息采集子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实现教育、保健、服务无差别 根据市妇联此前针对1000多名流动人口和流动儿童开展的一项调查,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接受教育、卫生保健以及社会服务的缺失。究其原因,流动儿童登记信息不全、共享性不强是很重要一方面。 随着流动儿童登记机制逐步健全,这一问题迎刃而解,试点地区实现了公安、教育、卫生等部门间流动儿童信息交换与共享,为各部门开展流动儿童服务管理工作提供便利。一是实现“基础教育无差别”。教育部门对登记信息分析研判,对到龄未入园、未入学的孩子上门动员宣传,提高入学率。二是实现“健康保健无差别”。卫生部门的社区工作人员通过上门宣传,将政策信息送到不在园、不在校的流动儿童家长手中,提高免疫接种率。三是实现“管理服务无差别”。民政、卫生、教育、计生、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利用信息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外来人员及其子女的归属感和亲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