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市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的必要途径,也是我市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带动我市资本、设备、产品、工程、劳务输出,培育跨国企业,提升外向型经济层次的客观需求。目前我市已初步健全了一套为我市“走出去”提供促进、服务和支持的体系。 2005年11月,为更好的促进和支持我市经济国际化进程,常州市财政局和外经贸局联合出台了《常州市“走出去”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对于我市境外投资企业和积极开拓国际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市场的外经企业实行资金扶持。2006年3月,经两部门联合对符合条件的申请单位进行复核审查后,即拨付了2005年度常州市“走出去”扶持资金。8家外经企业和14家在境外投资的企业领取了扶持资金。 扶持资金的发放极大的增强了我市企业“走出去”发展的信心和动力。溧阳恒通建筑安装公司总经理戴康福认为这体现了政府对于“走出去”越来越重视,更加坚定了开拓国际市场的决心,在建立纳米比亚建筑基地后,又积极开拓其他国家市场,先后在赤道几内亚、安哥拉、泰国等国家承揽建筑项目,已签订了赤道几内亚住宅楼、安哥拉罗安达市高档别墅等项目,合同额均在千万美元以上。金坛圣通公司在阿尔及利亚建筑项目又获新突破,新签阿尔及利亚CNET银行住宅项目,合同金额达1539万美元。1-10月份,我市累计新签外经合同额2.98亿美元,同比增长56%,完成营业额2.04亿美元,同比增长23%,营业额已完成全年进度。 同样的,“走出去”扶持资金对我市企业境外投资也起到了促进作用,《通知》出台后,《常州日报》,《新华日报》均进行了相关报道,不少企业来电、来人询问。更加激发我市企业境外投资的热情,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今年前10个月共批准了25个境外投资项目。中方协议投资额4800万美元,相当于前五年中方协议投资额的总和。中方协议投资额排全省第二位。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的热情高涨,今年核准的25个项目中,私营企业22个,占88%。同大气雾剂有限公司在美国加洲设立的美国奥斯卡家庭护理用品有限公司,今年再次增资,注册资本从原来的90万美元增加到现在的250万美元。产品已进入美国几大著名超市。美国公司在实现了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还促进了常州母体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随着国家、江苏省“走出去”扶持资金的出台,我市企业也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今年市外经局、财政局协助红梅色母料、同大申报03-05年加工贸易贴息4.5万元,协助同大、FTC申报专项资金贴息73万元,帮助老三集团、常林股份、普今照明、坦中友谊纺织厂等企业申报省“走出去”扶持资金92万元。 在兑现了我市05年度企业“走出去”扶持资金的基础上,我市将积极争取适度扩大今年扶持资金的额度。加大对资源类、收购兼并、联合体总承包项目和境外工程承包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各区、市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配套政策,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支持跨国经营企业的发展。明年将继续会同财政金融等部门,对“走出去”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和培训,重点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承包工程贷款贴息资金和承包工程保函风险资金”、“中小企业市场开拓资金”、“境外加工贸易贷款贴息”、“资源类境外投资和对外经济合作项目前期费用扶持办法”等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对我市“走出去”企业的信贷、保险支持。对促进境外投资项目的区市给予奖励。 我市将全力推动重点企业“走出去”。(1)积极构建国际营销网络(市场、专卖店、贸易公司、办事处);一是要把美国、欧盟及日本三大出口市场作为建点设机构的主要区域。要通过设立贸易公司、代表处、专卖店,产品开发中心。二是要把在非洲及中南美洲市场的开发作为实施市场多元化的主攻方向,要依托现有非洲十大贸易中心,特别是依托我市现有坦桑投资贸易促进中心及尼日利亚的市场资源,把建立中小型超市、产品分拨中心作为着力点和主要载体加以推进落实。为此,要把年出口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贸企业、具有自主品牌的生产企业及市场成长型好的民营企业,作为“走出去”的第一方阵,选择国别地区,选准合作形式,内外联动,里外呼应,扩大出口,促进市场深度开发,从而更积极有效地构建国际营销网络。(2)稳步推进境外加工贸易。把品牌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推动的重点力量。我市现有各类个私、民营企业2400家,其中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上的有134家,注册资本在1亿以上的有5家,产值或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达22家。要把这些有实力、有品牌的民营企业作为向外开拓的主力军,把这些企业列入我们工作的视野,了解他们的发展战略和投资动态,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开展工作。重点发挥自主品牌和较强的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和投资意向,采用合资合作建厂等多种方式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把纺织机械、家用电器、机械设备、建材等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行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把易遭国外“两反一保”的产品向非设限国家转移,使制造业产品原产地多元化的对外投资成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出口的重要途径,促进企业在转移中升级提高和扩大发展。(3)大力推进开发境外资源。协调各区市和专业部门,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发挥优势以多种方式到非洲和东南亚国家开发利用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发挥我市农业在种植养殖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鼓励企业采取投资兴办、承包租赁、技术入股等方式,在境外开展农业合作,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建立境外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重点推动对俄罗斯、乌克兰的种植养殖的开发合作,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4)积极鼓励在境外设立技术研发中心。要积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在境外科技资源密集的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和研发型企业,获得国际知名品牌、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国外的科技、智力资源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