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常州要闻 > 正文

常州大家朱德保把大路筑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作者:CZWZW 来源: 日期:2011-11-17 08:21:13 标签:

    朱德保一面层层办学习班,带领大家一道转弯子。还办了很多专业学习班,引进了国际上建设工程总承包中广泛应用的菲迪克条款,这是国际承包工程普遍遵循的游戏规则。一面推行项目法施工,融入市场经济大潮,积极参与地方交通工程的招投标,主动出击。同时,从大专院校引进人才。很快,部队的优势就显现出来,在24个省、市、自治区都抓到了工程项目。“沪宁高速、京沈路、沈大路、杭甬路、金丽温……312国道我们也修了很多。”

    都说,解放军是最能打硬仗的,这确实名至实归。修建道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逢山劈山,遇水架桥,全是难啃的骨头。“这几年,全国修了许多路,比较容易的都修好了,剩下的都不好对付。”那些年,只要是这种急、难、险的路段投标,如果他们没到场,建设方就会发急,到后来,所有难啃的骨头都被他们包下了。修建沪宁高速时,虽然是建在平原上,但也经过丘陵地带,句容段有7.8公里长,这里都是山,不少投标单位面露难色。当时的江苏省交通厅厅长徐华强心头焦急,也忧心忡忡,“这个路段最危险,谁来干?谁能干?”许多建设单位面面相觑。“我们!”关键时刻朱德保站了出来,“徐厅长,请你相信部队特别能打仗的精神和实力!”望着朱德保坚定的眼神,徐厅长下了决心,“好,就把这个最危险的路段交给你了!”朱德保不负众望,保质保量地打赢了这场硬仗。以后只要是这种硬仗,徐厅长总是点名朱德保。

    最艰险的地方总有他的身影

    筑路是一个时刻与风险为伍的职业,在几十年的建路生涯中,朱德保好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修天山公路时,滑坡、雪崩、泥石流、翻车随时都会发生在你面前。那天,1号隧道打通了,这是在海拔3400米的高处施工,是永冻层。这永冻层你不去动它,问题不大,只要打通后空气一流通,它就会融化,危险也就在不经意间袭来。朱德保当时是工程师,正在测量,忽然塌方了,破碎的石头从洞顶哗啦啦地直往下掉,一块石头恰好砸在他锁骨上,把锁骨砸断了,养了好一阵才好。这样的险情有过好几次。

    而更让他痛苦的是,看着自己的战友倒在了筑路的工地上。“筑路,也是战场啊!也有流血牺牲哪——”他清楚地记得在修青藏路时,他的一位年轻驾驶员,平时身体棒棒的,一再和他说,上高原要多穿些衣服。可小伙子仗着身体好,没当回事。“一到上面不行啊,很快就感冒了。在平原上感冒不值一提,但高原上最怕的就是感冒,小伙子很快撑不下去了。我心里急啊,可是在上面没办法,赶紧往下送。但还没送到下面,半路上小伙子就不行了,我得到消息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心里痛啊。那真是一个好小伙哪!”朱德保长叹一声。

    “现在回想起来,那种艰苦也不知我们怎么挺过来的。”进天山造公路,但根本没有路可进,设备都是人背肩扛,硬是靠人工运进山的。天山的天气也是说变就变。滑坡、雪崩、泥石流就像鬼魅一样跟着他们。朱德保回忆为了修建这条公路,部队牺牲了160多人,职务最高的是一位副师长。

    在滨海修建海防工程时,在海滩上挑石头,要从五六百米长的跳板上走,走不好就掉到海滩的淤泥里,一下子就没到胸口,爬出来十分困难。也没有什么劳动保护,就发一副帆布手套,一天下来就磨破了。那时搅拌混凝土也是人工,没有压路机,在海边上打基础,12个人打夯,七八百斤重,喊着号子,声势威壮,但确实累得够呛。“不是我夸海口,哪里最艰险,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

    但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磨炼了朱德保的意志、性格和能力。越是艰险越向前。也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朱德保的创造力也得到充分发挥。在修天山公路时,山上经常雪崩,冰雪一化就会渗进路基,还会引起岩溜冰,把路慢慢挤压过去,损坏道路。朱德保和同伴一起发明了防雪走廊:在靠山体一侧打下钢筋立柱,砌起钢筋混凝土墙,上面再盖钢筋混凝土棚子。这在当时解决了大问题。“但是,现在看来还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办法。”

    朱德保感到欣慰的是,这些年来他的努力和坚持也结出了丰硕成果:他们建造的二郎山隧道、现在是全国第二大港的盐田港、大连大窑湾港口三个工程获得了中国建筑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建筑工程鲁班奖;天山公路得了国家银质奖。

    周逸敏

    人物简介

    朱德保,男,1946年12月出生,江苏武进崔桥人。高级工程师,少将警衔。1964年12月应征入伍,1968年8月入党提干。历任师部通讯科参谋、作训参谋、建筑161团副团长、副参谋长兼团长。1989年授予上校军衔。1990年12月任师部参谋长,1992年授予大校军衔。1995年3月任武警交通第二总队总队长(正师级)。2000年12月任武警交通指挥部总工程师(副军级)。2003年7月授予武警少将警衔。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