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常州要闻 > 正文

常州高新区倾力打造长三角民营科技创新基地

作者:外资网管理员 来源: 日期:2011-05-14 08:59:50 标签:

      一家拥有22项国家发明专利的民营企业,吸引几百名外国技术专家前来“深造”;全区241只民营高科技产品,撑起工业总产值“半壁江山”;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技术创新“速度”跃至第3位。常州高新区倾力打造——

  长三角民营科技创新基地

      伴随着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春风,常州高新区构筑长三角民营科技“高地”的步伐愈加清晰:

  政府呵护民企既动真情又动真格:“十五”期间,39亿元税收“反哺”民营高科技企业,128家高新民营企业、241只高新产品破茧而出;

  民营企业创新热情迸发:先后设立5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8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一个支撑民营企业创新高平台浮出水面;

  民营经济“领军”效应凸现:全区税收中,民营经济贡献份额达到63%,在周边国家级开发区中形成鲜明的“比较优势”,而民营高新技术产业超过220亿元,头顶全区工业产值“半边天”。

  竞争差异化的新“路径”

  眼下的长三角,开发区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角力的焦点就是招商引资。常州高新区面对利用外资落后于苏州、无锡高新区的局面,在加速奔跑,缩短外资差距的同时,伸长利用内资的“大腿”,演绎错位竞争的新路径。

  常州作为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大量的乡镇企业通过改制,完成了由乡镇经济到股份经济、民营经济的大转换,这批充满激情的创业者渴望寻找“二次发展”的新天地。常州高新区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机遇,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专门开辟民营工业园,并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发常州民营企业向高新区“大迁移”,90%以上的民企“大鳄”屯兵这片福地。

  效果很快得到显现,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保持30%以上的增幅,但问题也同时暴露出来:民营科技创新能力差、大项目不多,带动能力不强。如何使产业定位于“高新”二字,成为高新区当家人必须考虑的严峻问题。

  为此,常州高新区提出,围绕产业定位于“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把实施科教兴区发展战略,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的关键举措,连续推出《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对留学归国人员进区创办科技型企业的鼓励政策》、《对进区软件开发生产企业的若干政策规定》等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政策,以及相关的配套实施办法。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开始大举进军高新技术领域,如常茂生物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国内首家手性生化工程研究中心,其自主研发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殊荣,并成为中国最大的右旋酒石酸制造商。而且吸引了一批国内民企“巨头”和归国留学人员前来创业创新。由浙商投资的常州方园制药有限公司,开发生产了建国以来惟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生素类国家一类新药。而由留洋归国专家肖克建等创办的“兴荣高科”,引发了国际空调界的一场革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精密铜管连铸连轧生产线供应商,目前已由来自多个国家的数百名专家前来取经学艺。

  技术高新化的新“引擎”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处处春。要形成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光靠几家企业的创新是远远不够的。常州高新区通过搭建技术创新平台,为面广量大的中小民营企业提供创新“引擎”。

  构筑技术服务平台,建立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围绕研发、设计、检测三大环节,完善相关共性关键技术、工业设计、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目前,创业中心共引进科技孵化型企业170多家,其中留学生企业28家,一批民营科技“小巨人”已走出实验室,形成引进一批、孵化一批、毕业一批的良性循环,成为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田、辐射源和经济增长点。

    1995年还仅有5万元资产的盛士达汽车空调有限公司,在短短十年内,以超常规的增长速度,挤进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50强。

  不仅如此,民营企业还纷纷搭建创新平台,农用激素、半合成抗生素、手性生化、数字视听设备、有害生物防治等5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以及3个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崛起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电子信息、软件、智能仪器、动力机械、“三药”及其中间体、新材料等六大高新技术产品群。

  此外,高新区还设立了金融服务平台,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切实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法律服务平台,建立民营企业法律援助中心、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人才服务平台,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创业、引进的扶持、奖励力度,营造成才、引才、聚才、用才环境;信息服务平台,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合资合作相关信息以及产业配套服务。

  为加快民营企业创新步伐,区财政不断注入推进“润滑剂”。继在过去三年中区财政拿出扶持创新资金近2亿元后,再次出台区级财政支持企业创新“新政”,力争做到“放满水,养大鱼”,进一步挖掘民营企业创新的潜力。

  高新产业化新“板块”

  地肥产大物,水深游大鱼。常州高新区民营企业创新厚积薄发,已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并呈现出电子、环保、化工、“三药”、“动画”等特色板块。

  “电子板块”:由台湾中华顾问借鉴台湾新竹科学园规划,园内半导体、新型元器件、电子材料等新产品,凸现“常州硅谷”。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投巨资,建设年产1000万片单硅片项目。据了解,明年园内5家年销售将超过10亿元;

  “环保板块”:一批在国内外同行业中技术领先、市场占有率高的项目,已落地生根。海归博士孙晓慰创办的常州爱思特净化设备有限公司,是我国惟一拥有电吸附净化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现已生产出集团饮用水电吸附、工业除盐用水电吸附和苦咸水、海水淡化电吸附等系列设备。

  “软件板块”:入园企业已达115家,被认定的软件产品122只,集聚高智商人群299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780人,博士30名,硕士120人。由众多“海归”高层次人才参与的龙腾软联公司,三年后将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软件外包公司。

  “三药板块”:目前建有4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2家市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开放型实验室2个,共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7项、省级科技攻关项目57项,累计已开发成功“三药”高新产品42只,其中国家一、二类新药近20只。

  “动漫板块”:作为全国首批九大国家动画产业基地中惟一的地级市,常州已吸引20家动画企业,从业人员近千名,具备1万分钟的年原创动画生产能力。在去年中国国际卡通数码周上,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香港等8家境内外企业竞相签约进园。相信这一新兴优势产业,将为长三角增添亮丽一笔。

  新的消息还在接踵而来:由于民营经济强劲增长和自主创新对经济带动作用,常州高新区相继获得“先进国家高新区”、“华东地区最具竞争力开发园区”。国家科技部最新数据显示:常州等6个国家级高新区已步入全国最快发展行列。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