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如何打造个性化生态常州 城市多建景城郊多建林 植树节前后,城市里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栽绿高潮,如何因地制宜地创造个性特色,不拘一格地打造“生态常州”,再度成为时下热门的话题之一。常州园林局工程师杜建平用精辟的十二字表达了众多老园林的观点:城市建景、城郊建林、因地制宜、创造个性。 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总体设计理念 杜建平说,20年前我们提倡“见缝插绿”:鼓励多种树,实行见缝插绿和连片植树相结合,以消灭裸露的地面。现如今,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园林城市的发展要求,事实上,常州已经没有空白地块。城市绿化建设要从“见缝插绿”转变成“规划建绿”。其间的规划也是各有侧重:城市绿化讲究打造精品工程,要讲究以人为本。不仅要有绿、有景、还要有可供人游憩、参与的必要设施。而城市公共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最主要的一种布置形式,就显示了它的重要性。在市内合理的规划、建造公共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景观品质、满足人们休闲娱乐需求等方面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还要能带动周边土地升值,引导城市建设和开发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绿化文本还要讲究文化为魂 坦白说,当前城市绿化建设雷同,“千城一面”已成为园林建设中的一大诟病。如何因地制宜,创建有龙城个性的城市绿化?常州创造性的提出:“绿化文本,文化为魂”。2005年举办的常州市第二届科技论坛上,来自南京林业大学景观生态学博士王浩就曾建议,将历史文化融入园林城市,尽量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底蕴,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及历史文脉,这样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才有真正的灵魂与个性,才能符合人们的审美及心理需要。事实上,这在我们的城市公园改造中也是有迹可寻:在兰园敞开改造工程建设过程中,园林部门利用了常州民间广泛流传的“山海镇”、“清水潭”传说,巧妙构思,创作了两组新颖而又充满神话传奇色彩的现代园林景点。园内还设立了名人字画、人物雕塑等各类文化符号。正因为充分体现了地方文化内涵,这一工程捧回了全省园林行业的第一个“扬子杯”。 事实上红梅公园、东坡公园、荆川公园、芦墅公园等都有丰厚的文化积淀,这些常州的精品公园都可以构成文化主题公园。 园林式小区讲究“水”、“绿”双网 在我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明确表示:要以“水网”、“绿网”为主要生态控制要素,制定合理的布局结构。2005年,留美环境规划博士后刘滨谊在参观常州后也曾表示要在居民小区制造水景生态。刘博士认为,在小区内制造水景生态,是生态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善的给水系统是第一步。保证供水水质符合卫生要求,水量稳定,水压可靠;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在居民小区里的大小喷泉建议统统关闭。形成一个生态居民小区,水不仅仅是作为景观水来看。可以挖20-30厘米宽的流动水渠,设置循环系统,并应结合中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以保证水质。提倡营造少灌或免灌绿化群落,减少草坪面积,尤其是冷地型草坪面积。 城外多建林,还要增树种 常州并非创园先行者,苏南板块中,苏州、无锡已跨入国家园林城市行列,不少园林工作者也坦言:即便是与镇江相比,常州绿化也还有一段差距。 对此,原武进公路苗圃场场长、江苏省林业高级工程师吴淦麟表示,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必须要有群木,从而形成植物间的相互共存。小生物、小动物才能正常繁衍,植物病虫害反而减少。常州可以在沿市河、运河、外围长江建大量的防护林带。同时,杜建平也坦言,常州属于亚热带北源,气候四季鲜明,适合各类植物的生长,就现如今我市只有200—300树种的规模而言,确实偏少,而且配置并不均匀。但另一个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是:缺山少水的常州在创建园林城市方面“先天不足”,原生态树种太少。因此,在加大群木规模的同时还要增加植物多样性。现在常州的广玉兰、香樟、银杏长得都不错。然而在这些基调树里,落叶树只占25%,悬铃木等落叶树种应该多加推广。因为常州冬冷夏热。增加了落叶树种,夏天浓荫蔽日,冬日可见暖阳。 (马静文 姚建国摄) (责编:徐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