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政策“利空”,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突围?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人民币汇率节节上升,美国、欧盟等又不断设置非关税壁垒,这个时候出台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新政,无异于‘降龙十八掌’,这场风雨来得急啊!”在全市各外贸出口企业,记者不断听到这样的“叫苦”声。 企业几多烦忧 “此次政策调整,纺织服装行业首当其冲。”来自市外经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纺织服装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27%,纺织服装业退税率由13%降至11%,涉及出口金额8.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0.5%。作为公认的薄利行业,纺织服装行业平均利润率仅有3.53%左右。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纺织服装出口行业,面对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环保要求限制、出口退税降低、加工贸易新政等诸多因素,已是步履艰难。而眼前的这场暴风骤雨,更让那些抵御能力较差的企业“摇摇欲坠”。 天宁区外经贸局对133家生产型纺织服装企业出口情况所作的调查显示,今年以来出口负增长的有68家,占该区纺织服装企业的51%,其中放弃出口业务的有15家。自3月份以来,我市纺织服装出口就一反常态地呈低速增长趋势,纺织服装出口增幅接连数月徘徊在3%—4%之间,上半年全市纺织服装累计出口增幅仅有0.5%,为几年来所未见。 由于此次政策调整主要针对资源型、高耗能、高污染性产品,我市部分化工产品出口退税率由11%降为5%,塑料、橡胶等商品的退税率由13%降为5%,出口退税取消或降低造成出口成本提升,致使企业利润大幅下降。 生产企业如此,外贸流通企业也并不轻松。目前,我市共有外贸流通企业275家,且以小型外贸公司居多,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只占25家。在这次政策调整中,中小外贸公司由于在产品设计、开发、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缺陷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沉重压力,外贸流通行业面临重新“洗牌”。 调整意在长远 “从接连出台的政策来看,中央这次调整决心坚定,措施有力,意在长远。”市外经贸局副局长沈全荣一语道出此次政策调整的指向。 政策调整着眼长远,可对于外贸企业来说,眼前的生存问题却是当务之急。 对此,沈全荣认为,新政对外贸企业既是压力,也是机遇。“只有抓住这一机遇,向更高技术含量、更大增值环节和自主品牌发展,才能在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先机。” 常州迎接“大考” 严峻的挑战面前,常州出口企业如何奋起突围,赢得一线生机? “这次政策调整,就是要引导企业摆脱‘依靠出口退税生存’的惰性思维,逼着企业由‘出口数量导向’升级为‘出口效益导向’。”我市一家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老总表示,公司正抓紧调整产品结构,加快研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品,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入手,力争以新取胜、以新赢利,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先机。 江苏金鼎电动工具有限公司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当前的形势对于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的企业来说,可能面临生存压力,而对于以质量和品牌为主要竞争手段的企业来说,却面临着发展的机遇,投资进行设备改造、加快提升产品档次的做法是明智的。“只有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寻找新的利润点,才能增加企业的生存和盈利空间。” “当前的形势下,减少甚至放弃受调控商品的出口规模势在必行。对我们这样的企业来说,优化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是最实际也最有效的办法。”一家外贸公司的总经理这样告诉记者。 面对外贸政策进一步调整的预期,为增强企业应对能力,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我市纺织服装出口行业的排头兵——常州华利达服装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一定要加快培育自己的品牌,走出产业低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同时,积极探索生产基地“走出去”发展的新路子”。 来自市外经贸部门的信息则显示,最近来了解“走出去”相关政策的企业呈不断增加之势。相关负责人表示,“从长远来看,政策调整不仅有助于加大企业优化调整结构、提升技术水平的动力,也有利于外贸增强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市企业应借此时机,努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避免相关政策调整和国外贸易壁垒的影响,更好地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进一步拓宽企业生存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