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常州要闻 > 正文

常州,产业演进的铿锵足音 ——产城融合的常州画卷(中)

作者:admin 来源:商务局 日期:2015-01-25 09:29:58 标签:
 

一个城市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往往最终取决于以产业为基础的经济影响力。由此,一个城市的产业发展,往往决定了城市更久远的前景。

  上世纪初,常州的民族工商业为常州培养了一批血脉里流淌着工业因子的产业工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常州工业发展“九龙齐舞”,“小桌子上唱大戏”,“农字当头滚雪球”,掀起了全国“中小城市学常州”的热潮,也使不大的常州在中国城市版图上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各地城市异军突起 ,曾经的标兵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自强不息的常州人民开始了新的思考与探索。

  机 遇

  2014年,常州在迎来建设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利好之后,又迎来了“一带一路”构想的横空出世。成立金砖国家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重大决策成为这一战略的基础架构;基础设施先行,构建互联互通的全球大交通体系则是这一战略的先期部署。这,显然为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外部发展契机。

  机遇只会青睐那些有准备之人。梳理全市“一带一路”战略相关产业可以发现,戚墅堰区、武进区的轨道交通产业在国内有着明显技术优势;溧阳市、钟楼区的输变电产业拥有众多行业内龙头企业;新北区工程机械产业正逐步走出低谷,迎来复苏。加快促进上述产业发展、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将为常州在下一轮外向型发展大潮中抢得先机。

  同样在2014年,发展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按照这一战略部署,长江流域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以上海为龙头,产业梯次向上游转移。常州,恰好处于长江三角洲和长江经济带下游中心位置。无疑,这又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积极推动市域经济与沪苏通、宁镇扬等区域板块互动,从实体经济层面加强与之产业互补,从制度层面推动资源要素高效流通,这是常州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必然路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承东启西,东大门板块、滨江板块加强自身建设,做好产业的承接转移,全市经济两大新的增长极初露峥嵘。

  转 型

  “三位一体”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十大方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常州的产业转型升级计划深谋远猷。

  近几年,全市按照“调高调优调轻调强”的总体思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促进优势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2014年,十大产业链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31%,120家“双百”龙头骨干企业完成产值增长12%,创新型企业集群初步构建,常州的经济引擎正在有力运转。

  然而,占比近八成的重工业一直是常州制造业转型升级绕不过的一道坎。钢铁、水泥、重化工等行业能耗高、污染重,严重阻碍了产城融合发展的进程。是抓住机遇转型提升,还是因循守旧负重前行?这,不是两难选择。

  一个共识早在常州凝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除了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外,必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过去几年,旅游、物流、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产业多点发力,吹响了全市现代服务业的集结号,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提升生活品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地区审时度势,高起点规划,积极建设现代服务业高地。天宁的金融商务区、钟楼的国家服务业发展示范区等隐然成型。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正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未来。在邻省浙江,一个小商品批发市场成就了义乌,一个阿里巴巴成就了杭州。谁,会担负起成就常州的重任?我们翘首以盼。

  农业,是常州工业经济之外的另一张靓丽名片。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始终名列全省前茅,水稻单产连续十二年雄冠全省,武进、新北的万顷良田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时至今日,金溧、金武能否加强区域合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更上层楼?答案不言自明。

  集 聚

  集聚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规律,也是常州产业发展的基本轨迹。遵循这一规律,常州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抱团取暖,逐渐形成了新北高新区光伏、钟楼区输变电、遥观钢管等22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集群、示范区,同时也涌现了天合光能、新誉集团、今创集团等一批“行业小巨人”,共同撑起了常州产业发展的一片天地。然而,不少小巨人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或是基地资源、市场两头在外,成长壮大受制于人;或是地理位置偏于一隅、交通不便,没有与产业集群形成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良好效应。

  路径多样,重在践行:推进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提高龙头企业带动力;支持优势品牌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加强产业整合,获取规模效应;鼓励企业通过土地置换进入相应的专业园区,形成符合全市产业特色的产业集中区,获取集聚效应。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强筋健骨,小巨人方能成长为真正的巨人。

  集约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国内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临近极限的硬性约束下,在制造业成本优势逐渐丧失的严峻形势下,走集约化道路是常州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集约发展,大有可为。通过区域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强化要素制约、拉长发展短板、推动区域互动、实现资源共享。加快全市产业空间规划,尤其在金坛汽车产业集聚区、高新区航空产业园、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等新建产业基地、园区等方面做好规划引导,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总结形成产业集约发展的宝贵经验,将为全市产业可持续发展探明一条可行路径。

  创 新

  后危机时代,全球都在寻求新经济增长动力。在产业发展中,唯有向改革要红利、向创新要动力、向市场要活力,才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回顾历史,常州的产业总是随改革推进而发展壮大。以史为鉴,今日的产业发展仍须向改革要动力。去年,全市围绕机构改革、简政放权、完善市场体系、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升了经济发展信心,释放了市场活力,打开了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接下来,加快改革攻坚,在行政区划调整、财税体制改革等重点难点方面取得突破,以获得产业发展的滚滚红利成为必然的逻辑选择。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创新的关键在人才。近年来常州大力开展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和科技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一手抓培育,一手抓引进,为常州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保障。“龙城英才计划” 招引了1600余名领军人才,对产业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撑。

  加快提升县域及部分地区城市品质、完善生活功能配套、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各地区人才吸引力,方能促进人力资源均匀分布,克服人才往中心城区的自然集聚性。如此,常州打造长三角人才高地的基础才能更加稳固。

  站在常州经济 “化蛹成蝶”的关口,破茧是挣扎,是阵痛;化蝶则美丽,则自由。我们期待并相信,常州产业经济会通过深刻的结构之变,从原有的束缚状态解脱出来,破茧成蝶,华丽转身。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