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 “十一五”开局之年,银行业交出了两份可圈可点的答卷:既实现了自身的科学发展,又有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科学发展;既为经济发展造好“血”,又为经济发展输好了“血”。 改革取得重要突破,科学发展的机制开始形成 2006年,在全球的资本市场上,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纪录被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一次次刷新。 建行2005年10月27日在香港上市时,曾筹资716亿港元,成为4年来全球最大的IPO。 2006年6月1日,中国银行在港上市,筹资867亿港元,成为近6年来全球最大的IPO。34天后,中行“回归”A股市场,筹资200亿元人民币。 2006年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同时踏进资本市场,其H股和A股分别筹资1249亿港元和464亿元人民币,成为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IPO。 令人振奋的不仅仅是上市的锣声。2006年,三家国有商业银行不仅在财务重组、上市等方面发生了可喜的“物理变化”,还在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方面发生了更为可贵的“化学变化”。 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协调运作,初步形成良性互动和制衡机制;党委会在发挥政治领导核心作用、维护机构稳定、提高凝聚力的同时,不代替董事会或管理层职责,不影响法定决策程序。2006年,三家银行的公司治理正逐步从“形似”走向“神似”。 2006年,三家银行还确立了差异化竞争的发展战略;加强了内控机制;全力打造“流程银行”;加快业务创新步伐;不断深化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小商业银行改革凯歌高奏,农村金融改革也在大步推进。 2006年,全国30个省区市全部进行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还改革了邮储体系,成立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邮政储蓄不再是只存不贷的资金“抽水机”,将成为信贷支农的资金“引水渠”。 改革,为银行业发展校正了轨道,注入了活力。 全面开放平稳过渡,中外资银行合作共赢局面初步显现 2006年12月11日,银行业结束了五年的入世过渡期,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并取消对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非审慎性限制。 五年中,我国认真履行承诺,有序推进银行业开放。中资银行业则化挑战为发展的机遇,变竞争为发展的空间,一方面,练好内功,强身健体,以便“与狼共舞”,另一方面,积极向外资银行学习,甚至“引狼入室”,从股权合作发展到业务和技术层面上的多种合作,从“引资”走向“引技”、“引制”和“引智”。 浦发银行信用卡的故事就是一个生动的注脚。 浦发银行与全球最大的发卡行花旗银行通过股权合作发行了中国境内第一张双币种信用卡。这张卡片引入了花旗的“反欺诈系统”,当被盗用出现异常消费时,系统会立刻报警,银行会迅速联系持卡人;还引入了花旗的“用卡优惠计划”,持卡人在全球2.5万个特约商户消费时可享受各种折扣。凭借先进的技术和营销,浦发银行信用卡快速崛起。仅两年左右,其刷卡交易额就在13家双币卡发卡行中名列第四。 这样的故事不断上演。到去年底,有21家中资银行引进了29家境外投资者,投资总额达190亿美元。通过借鉴外资银行的服务理念、管理经验和产品开发维护技术,中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同时,中外资银行也初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共赢局面。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