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正春风。2006年,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分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目前,海西建设正如火如荼。 风好正是扬帆时。在这一轮的建设发展中,福州海关按照“先行先试、服务对台、务求实效”的原则,靠前站位、主动服务,将支持海西建设确定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迅速深入落实海西各项战略部署。 创新服务 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 为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福州海关设计了多种通关便捷措施供企业灵活选用。提前申报、预审价、预归类、先放后征、集中报关、上门验放、绿色通道、G通道通关、零滞港通关……现在,企业来到福州海关办理通关手续时惊喜地发现,他们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通关模式和便利措施。2007年6月起,福州海关再次推出“海西”大通关热线电话联络员及大户企业协调员制度,关区进出口企业在进出口通关环节中遇到问题,均可直接联系大通关热线电话或联络员,大户企业还可享受海关专职协调员个性化的跟踪服务。 福州海关提供的通关便捷措施已经不再停留在零散、临时、应急的状态,在总结的基础上开始业务改革整合,将各类通关便捷措施与企业资信进行对接,加强整合,使之系统化、制度化、常态化,以便于企业理解领会和掌握运用。 各项便捷通关措施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福州海关整体的服务水平和通关效率。2007年初,在海关总署对各关通关效率分析中,福州海关属于通关速度提高最快的海关之一。目前福州海关在通关环节进一步提速,进口报关单海关平均作业时间再减12%,降至5个多小时,出口报关单海关平均作业时间保持在1小时左右。企业感到海关的通关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区域通关 拓展海西外贸大通道 2007年2月,马尾海关报关大厅,国投京闽(福建)有限公司的报关负责人李玉华很快办完申报手续。“区域通关真是太方便了,我们公司在广西进口的3万吨煤今天上午就可以在北海顺利通关了。”小李高兴地说。 小李所说的区域通关,就是近年来海关推行的以“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为主体的通关新模式,即企业可自主选择属地任一海关申报,由货物实际进出境地的口岸海关办理货物验放手续。 为避免福建省内企业来回长途奔波,福州海关于2004年7月在关区内推行了“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改革。由于在通关时间、通关成本方面的优势,该模式刚一推开,立即受到异地报关企业的欢迎。此后,该通关模式由一点对一点,发展为与厦门海关实行“多点报关,多点验放”通关模式,再到顺应海峡西岸“大港口”战略发展的需求,面向全国各地不断推广。在与湛江、黄浦、南宁、广州等其他海关开展区域通关合作的基础上,2007年1月11日,福州、厦门海关又携手杭州、宁波、汕头、南昌、武汉、长沙、贵阳、银川海关共同签订了《“海西”区域通关改革联系配合办法》,这标志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北接“长三角”、南接“珠三角”、辐射中西部的区域通关改革正式启动。区域通关不仅福建省内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办理货物在省外海关的通关手续,更使海西港口群成为广大中西部地区新的外贸通道,扩大了海西的辐射范围,增强了海西的辐射效应。 出口加工区建设 打造加工贸易新的发展平台 出口加工区是一种实行“境内关外”管理,入区企业享受“料件保税、设备免税、快速通关”的政策优惠。自90年代中期出口加工区推出以来,福州却一直缺少该种发展载体。 在海西的建设大潮中,福州关区的企业越来越意识到设立出口加工区的必要。在福州海关的积极沟通联系下,从福建省有关地方政府提出申请到审批立项仅仅用了80多天。2006年12月22日,福建福州、福清、泉州出口加工区正式通过由海关总署牵头国家九部委组成的联合验收小组的验收。这三个出口加工区的设立,使海西特殊监管区域的布局更加合理,有力地推动了海西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并向着规范化、网络化、区域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福州海关正积极推动保税区与江阴港区之间区港联动项目,将再为海西经济发展增色。 支持重点项目 做企业的贴心人 一直以来,福州海关始终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在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在直航监管业务现场以及在企业遇到通关难题的时候,都可以看到福州海关急人所急的立场和行动。 关区重点大型高新企业冠捷、捷联公司在迅速发展中遇到了一个政策难题:根据规定,生产显示器外壳的配套厂家不能单独免税进口模具,冠捷电子进口的模具也不能调拨给配套厂使用。福州海关积极沟通协调,在支持海西建设的大背景下,获得海关总署极大的理解和支持,为企业争取到了将其免税进口的生产模具转移到上游企业生产产品配套零部件专用的优惠政策。听到这个消息,该公司生产部负责人乐开了怀,长期困扰他们的模具使用问题终于解决了!目前,福州海关已审批相关的40份免表,313套模具,共调拨给7家配套厂使用。这项特殊的优惠政策为企业争取到更多的市场定单。(闵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