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满树果实,多余的果实都要剪去的,一棵梨树一般保持百十个梨子,这样才能保证每只的质量和分量。”如今,翟才成说起种植经来头头是道,他所掌握的这些“经验”,都是合作社成立以来给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武进郑陆镇翟家村510户人家,其中种梨的有267户,120 户年收入超过3万元。目前,全村梨树种植面积860亩,每亩收益达1万多元。 翟家果品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除了联系本村农户250户,还带动本镇其他果品种植户1500户。果树成了当地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这是武进农村专合组织发挥自身作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武进农村涌现大量专合组织,成为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形成了办一个合作社、带动一个产业、兴一方经济、富一帮农民的局面。 农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已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并在千千万万农户与大市场之间搭起一座联接平台,帮助农户完成种难卖难“惊险一跳”。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政府认识到,单家独户的农户难以抵御大市场的风险。政府号召、扶持农户组织起来发展生产,进入市场。2002年,武进区委、区政府下发《关于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明确提出“边发展、边规范”,有力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在政府的扶持鼓励下,农户的腰杆硬起来了,农民协会、合作社在提高农产品质量、扩大农产品批量、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展现出新的活力。 目前活跃在农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独立经营的农户之间的合作,都是由农户自愿参加,加入合作社以后农户仍然从事自己的经营,保留农户独立的产权和经营自主权,合作社为成员搞好经营服务,农民形象地把这种新型合作社称为“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的组织。 合作社使农业和农户步入组织化、产业化轨道,推动了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武进奶牛合作联社成立后,与上海光明乳业集团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解决了农户牛奶销售难问题。常州市立华养鸡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新模式,一头连公司,一头连农户,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常州市雪堰水蜜桃生产合作社,推行标准化建设和无公害生产,聘请果树专业技术顾问,定期开展技术交流,使合作社社员掌握一整套过硬技术,优质品率比一般种植户高出10个百分点。 目前,武进已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70多个,入社社员6700多人,带动农户2.84万户,2006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5.2亿元,净利润6500万元。 鞠燎原王艺(来源:常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