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最新公告 > 正文

2013年市政府重点工作

作者:admin 来源:转载 日期:2013-03-04 22:26:11 标签:
  

信息名称:2013年市政府重点工作

索 引 号:014109429/2013-00006

主题分类:机关事务 体裁分类:其他 组配分类:市政府重点工作安排情况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政府办公室

产生日期:2013-01-09

发布日期:2013-01-09

内容概述:2013全市重点工作

 

 

 

    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重点突破,形成竞争新优势

    紧密结合常州发展实际和百姓新期盼,全力推进事关常州长远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点工作,以重点工作的大突破带动全局工作的大提升,不断提高城市发展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1.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全面实施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意见,推进金坛、溧阳争先进位。大力推动产业西进、科技西进、项目西进和基础设施西进,促进武进和金坛、新北和溧阳挂钩合作,推进常金一体化发展,加快把溧阳建成苏浙皖边界的重要门户城市。调动和激发金坛、溧阳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进开放创新,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扶持,促进更多的资源、要素向金坛、溧阳集聚,做强做大县域经济,提升常州的区域竞争力。

    2.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聚焦政策、聚集资源、聚合力量,努力在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提升常州产业竞争力。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制造和以碳材料为引领的新材料产业,加快把我市建成国内一流的智能装备制造名城和新材料产业基地。推进轨道交通整车、先进碳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新兴产业年营业收入超百亿企业达2家,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5%以上。加快轨道交通产业园、先进碳材料科技产业园和航空产业园等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和集聚区建设步伐,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3.大力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面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各项工作,充分挖掘常州历史文化内涵,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升常州的文化软实力。围绕到2015年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实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等八大工程,加快推进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保护利用、前后北岸业态调整、大运河申遗、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等39个重点项目,进一步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增强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切实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将文物保护重大工程与城乡建设相结合,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传承文化、服务社会、促进发展、惠及民生的作用。

    4.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充分利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机遇,启动“智慧常州”三年行动纲要,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大力实施信息基础网络提速升级工程,加快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三网融合”进程,全面推进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和综合利用。大力建设智慧政府,启动全市政务信息交换平台和政务云管理平台建设,推动网上社区平台与各部门业务系统的有效对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大力推动智慧民生建设,新建100个智慧社区,实现家庭电视高清化和互动化;在公园、公交等公共场所开展WIFI信号免费上网试点。组织实施智慧企业培育工程,培育10家“两化”深度融合的示范企业。推动智能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包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在内的智能产业,在工业软件等领域形成20家左右的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

    5.积极打造民生事业新亮点。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全覆盖的目标,继续实施一批群众感受度高、受益面广、认同感强的民生项目,培育一批常州民生事业新品牌,使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市民。开展惠民医疗,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和卫生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推行贴心养老,提升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服务水平,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满意服务。实施“三改”工程,对中心城区危旧房、城中村、低洼地加快改造步伐。弘扬魅力文化,广泛开展“社区天天乐”群众文化活动,形成常州群众文化特色。发展慢行系统,建设古运河北岸东坡公园至怀德桥滨水慢行道等城市慢行系统,让市民享受悠闲舒适的城市生活。

    (二)推动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在稳增长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大力构建富有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1.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动结构调整,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引导企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扩大整机产品、消费类产品比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组织实施100项重点工业项目,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家,培育200个工业经济新增长点。通过兼并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上市等多种途径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形成10亿元级、50亿元级和100亿元级等不同梯度的企业队伍。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发展,增强实体经济实力。积极实施商标战略和质量强市战略,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在行业有地位的知名品牌和名优产品,提升常州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2.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实施现代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突破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着力壮大创意产业和旅游业规模,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00亿元。推进100个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展“服务业创新百企示范工程”建设,提升服务业高端化、规模化、国际化水平。

    3.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着力点,全市域创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提升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新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农机化综合水平达85%,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大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设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80%,设施农业比重达20%,高效设施农业保险比重达45%以上。着力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申报8家省级、1-2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重点打造一批知名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点,进一步打响常州休闲观光农业品牌。切实办好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全速推进主辅展区建设,全力做好各项筹备工作,全面展示常州形象,确保开闭幕式、花卉产业发展国际论坛等系列活动顺利举行,把花博会办成一届引领未来、超越期待的花事盛会。

    (三)推进科技创新,增强城市创新能力

    把科技创新放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把我市建成长三角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

    1.培育创新主体。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民营科技型企业1000家。加大企业创新的组织推进力度,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建有研发机构,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35家。优化对创新企业的服务,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和开放式创新,完善科技银行、天使投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2.建设创新载体。加大“一核八园”创新发展力度,常州科教城加快打造一流的国际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重点建设江苏中科院机器人及智能技术应用研究院、常州大学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载体,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研究院,大力推动区内研发机构与区外产业园区科技对接和融合发展;八个专题产业园区快速形成产业规模,“一核八园”年营业收入1280亿元,新增发明专利申请1350件。高水平建设科技产业园区,加快把西太湖科技城、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上海张江(常州)科技产业园等建成国内一流的创新中心和特色产业基地,推进华罗庚科技园建设,新增省级创新型开发区2家。大力建设具有产业特色的专业孵化器和加速器,重点推进生物医药等10家科技孵化器建设,全年孵化器和加速器新增面积110万平方米。

    3.集聚领军人才。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大力引进一大批对推动常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骨干作用的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全年签约引进领军人才400名,其中国家“千人计划”50人。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政策,做大龙城英才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为领军人才创业企业提供更优的投融资服务。加大对领军人才的跟踪服务力度,推动领军人才与企业对接合作,为创业企业代办申报、审批等事项,解决领军人才工作生活的后顾之忧。

    (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

    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改革开放,用创新的思维和举措开辟发展路径,积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为常州科学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源泉。

    1.加快重点领域改革步伐。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充分运用好发放企业债、票据融资等多种金融工具,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保障。引进1-2家外地金融机构,加快组建市级金融投资控股集团。加大企业上市力度,力争新增上市企业6-8家。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新增资本规模超10亿元,总量超100亿元。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全力防范金融风险。推进城市管理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努力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问题。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积极推动市三院和金坛市人民医院等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制度,健全流转体系,改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等新型农村合作组织。

    2.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在保持利用外资规模水平的基础上,向提高外资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综合效益转变,加大“以外引外”、“以民引外”和产业招商力度,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重点引进一批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影响产业区域性布局、拥有高端技术和关键产品的重大项目,在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采购、销售、物流等功能性机构上取得突破。新增总投资超亿美元或工商登记注册超3000万美元项目力争达45个,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占注册外资实际到账的比重达72%。

    3.提升外贸外经水平。用足用好各项外贸扶持政策,不断巩固传统市场,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全力保持外贸稳定增长。加快优化外贸结构,引导出口企业增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的能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优势,推动加工贸易向高端环节转型、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力争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70%。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境外上市等方式加快“走出去”,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提升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培育本土化的国际企业。

    4.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按照推动“二次创业”、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国际化园区的要求,推进落实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着力提升园区引资引技引智的吸引力、集聚大项目的承载力和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原动力。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以争创全国一流国家高新区为目标,加快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从主要依靠成本优势转到主要依靠人才、环境、市场优势上来,成为高端制造业的集聚区和现代服务业的先行区。各省级开发区要进一步提高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加快技术创新、功能创新、机制创新,形成定位清晰、特色鲜明、功能配套、协调发展的园区建设新格局。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对全市经济的贡献份额,开发区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全市比重分别超过75%、48%、52%。

    (五)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化精品城市

    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进程,大力构建现代化、国际化、特色化的城乡发展新格局,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精品城市。

    1.加快城乡建设步伐。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精心编制城市空间发展、综合交通、城乡统筹、产业布局等战略规划,把常州建成长三角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城市新片区建设步伐,有序推进南部新城、北部新城、钟楼新城、凤凰新城等新城建设,提升东大门建设水平。积极推进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常州机场4E级改造并实现机场口岸对外开放,全面推进常溧高速公路、104国道等一批高等级道路工程,启动武进至金坛间快速通道建设和路网联通,加快三级航道整治建设步伐,建成龙城大道隧道、玉龙路等城市道路,开工建设青洋路高架北延与沪宁高速青龙互通工程,积极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前期工作。实施32项旧城改造计划。加强城乡水利建设,实施藻港河、丁塘港等城市引排河道整治工程,开工建设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加快圩堤达标和中小河流治理进度。

    2.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城市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的标准化和精细化水平。继续做好数字城管的各项提升工作,建设工地噪音监控、渣土车监管系统,努力为市民营造安宁安全的生活环境。加大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重点对城市主要道路、城市出入口及花博会场馆周边进行整治,提升现代化城市形象。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生活垃圾转运站一期工程,实施生活废弃物处理中心山体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开工建设餐厨废弃物综合处置一期工程。

    3.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积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实施中心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实施中心镇特色产业、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配套设施项目。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连片整治,全面完成全市所有村庄的环境整治和28个行政村的连片环境整治工作。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继续实施茅山老区“百千万”帮扶工程,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村级集体收入达到70万元以上。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常州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广大市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使生态文明成为常州的重要品牌。

    1.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控高耗能项目准入关,大力淘汰冶金、印染等行业中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应用,加强合同能源管理和重点能耗企业节能管理,多管齐下挖掘节能潜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示范工程和示范企业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盘活利用存量闲置土地,深入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单位土地投入强度和空间利用率。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加快推进常州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2.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大力实施污染减排工程,推进火电、钢铁、水泥行业脱硫脱硝,抓好化工、印染、污水处理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等专项整治,完成135家重点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深入推进水环境整治,巩固提升已整治的141条河道水质,加强对断头河浜的整治,对老运河、关河、北塘河和市区主要公园水体推进生态化改造,完成太湖水污染治理年度目标。大力实施蓝天工程,继续开展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城市扬尘、秸秆焚烧等整治,市区“禁燃区”面积扩大至230平方公里,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3.加强生态宜居环境建设。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工程,全面落实33片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方案,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5个、生态村4个。开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完成丁塘河湿地公园、凤凰公园等公园绿地建设,改造提升蔷薇园、翠竹公园,全面提升道口绿化、河道绿化水平和集镇绿化覆盖率,新增城市绿地500公顷以上。积极开展环境专项整治,对金坛盐化工区、武进牛塘镇区、新北滨江化工园区等重点区域及行业实施专项整治,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武南污水处理厂二期主体工程,开工西太湖生态观测试验中心等工程。

    (七)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升市民幸福感和满意度

    围绕增进民生福祉,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扎实办好民生大事实事,让全市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1.加快教育卫生事业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坚持教育公平,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所有辖市、区创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加快优质学校建设步伐,新增省级优质幼儿园11所、中小学9所。全面推进殷村职教园区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筹建常州开放大学,启动实施常州老年大学提升工程,改善办学条件,增强服务能力。健全基本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调整完善城乡医疗机构设置。加快推进市一院、三院等卫生重点项目建设,改善群众就诊条件。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申报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大力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建设城市“15分钟公共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积极推进集图书馆、美术馆、名人馆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工程建设,切实增加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提升公益性文化单位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大力开展文化惠民“四个演”和农村文化“三送”工程,对农家书屋进行提档升级。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三年跃升工程,加大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的融合发展力度,加快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发展,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文化企业,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5%。

    3.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推进人口家庭幸福工程和人口素质提升工程,提高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承办好中国羽毛球大师赛等国内外大型赛事,组织好市第十四届运动会暨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事、侨务、台湾事务、保密、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防灾减灾、残疾人事业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4.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积极推进社区管理创新,基本实现城乡社区“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服务管理体系全覆盖,城乡和谐社区达标率分别达85%和80%。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积极扶持民办社工机构发展。深化民生警务建设,推行居住证制度,强化实有人口和虚拟社会服务管理。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完善维护群众权益的工作机制,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平安常州建设,进一步提升公众安全感。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安全生产长效管理,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有效防范和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发生。完善应急处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5.大力办好民生实事。今年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办好十件实事:一是促进就业、鼓励创业。新增就业9万人,援助困难群体就业5000人;扶持创业5500人,创业带动就业3.5万人;新增私营企业1万户、个体工商户2万户。二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市区城镇老年居民养老补贴提高到280元。市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到140元。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达400元,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例达53%。各辖市、区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城乡统一标准。建立自然灾害保险制度,为市区户籍居民免费办理自然灾害附加保险。三是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按省优质幼儿园建设标准,开工建设9所幼儿园,建成并交付使用7所。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新建、改造等项目30个,完成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扩大优质资源,省优质中小学占比达80%以上,省四星级高中占比达55%以上。全市教育集团增加到35个。四是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建储并举加快筹集保障房,全市共建设各类保障房20180套(户),继续推进保障房社会化收储工作,确保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心城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加快“三改”工程步伐,改善2800户居民居住条件,改造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五是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改造提升4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6家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80%以上,“家庭医生”与社区重点人群签约管理率达60%以上。六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市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全覆盖,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覆盖率达80%,建成50个社区居家养老示范服务中心(站);新增养老床位1500张,累计达20000张。七是丰富群众文体生活。继续建设“10分钟体育健身圈”,新增50个达标社区,全市85%以上的城市(城关镇)社区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数字电视机顶盒价格在原有基础上下浮30%,免费更换因故障不能使用的遥控器,实施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1万户。建设城市社区公益信息发布平台。八是强化食品药品安全。食品安全评价性检测合格率达96%以上,药品抽检覆盖全部药物生产企业及批发企业、覆盖95%以上乡级以上医疗机构。实施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建成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生猪定点屠宰场追溯子系统,开展新北区12个标准化菜市场肉类和钟楼区花园菜市场肉菜的流通追溯试点。新增平价菜店30家。九是优化交通出行条件。对市区16条主干道实施“绿波”控制,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500个,调整路内停车泊位1500个。优化公交线网,新辟公交线路8条,优化调整10条,延长服务时间10条。依托客运中心建设旅游集散中心,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旅游咨询、交通组织、信息发布等便民服务,年内开通江浙沪皖等重点地区、景区直达旅游班车20条以上。十是提升和谐安民水平。提升改造100个城中村(小区)安防设施,新增技防入户10万户,社会面监控摄像机1000个。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建立“一室一警一岗”校园安保工作机制。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始终紧贴群众需求,将人民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将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评判工作的第一标准,着力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1.着力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坚持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全过程,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着力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认证、社会风险评估等制度,不断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执法监督,提高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水平。推进政务公开,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重视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

    2.切实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坚持把建设效能政府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点,进一步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严格执行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大力弘扬勇争一流的工作斗志、创新创优的工作精神、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敢于担当的工作锐气,提高政府执行力、落实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扎实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并联审批、联审会办”等工作制度,推广行政审批网上办理,努力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拓展“三合一”阳光政务平台功能,健全“12345”政府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推进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为广大企业和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3.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加大对重点领域、关键岗位案件查办力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政府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遵守廉政准则,克己奉公。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把有限的资源和财力真正用到发展最急需的地方,用在改善民生最急需的事情上,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