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依靠智慧创造财富的软件产业领域,常州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抢跑。 “早在1999年,常州继江苏省、南京市之后成立了全省第三家软件协会——常州市软件协会。2001年,在国务院18号文件基础上出台了《常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对进区软件开发生产企业的 官助民办模式 软件产业——提升区域经济实力的又一利器。 今年初,市政府在常州软件园召开新闻发布会,向江苏冲电气、芯安科技、和佳软件等12家首批享受政策扶持的软件企业颁发了共计531万元奖励资金。 此次会议上,常州市政府和高新区管委会同时宣布,自今年起连续三年每年从市、区两级财政拨款2500万元支持软件园建设,并明确,注册资本金在50万元以上和经确认的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将按注册资本金的10%和15%给予奖励,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重点大学和科研单位在园区设立研发机构的,再一次性给予20-50万元奖励等等。 在官方一系列“利好”政策刺激下,孕育于企业间的活力激情迸发。典型案例是今年3月,由海内外软件“精英”筹资1280万元组建的集团性软件企业——常州龙腾软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将我市软件产业发展推向了一个新起点。 作为今后常州软件出口联盟和常州建设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任务的主要执行者,公司负责人张叶勇表示,“龙腾”软联将统一培育“龙腾”软件品牌,通过兼并和收购扩大外包规模,三年后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软件外包企业。 “软件产业是萌芽产业、朝阳产业,全市上下都要精心呵护,培育其成长”,在日前召开的软件产业座谈会上,市委书记范燕青深情寄语。 政府力挺软件产业,各路资本纷至沓来。截至目前,常州软件园入园企业达115家,其中博士30名、硕士120名。去年软件企业总收入10亿元,其中软件出口创汇275万美元。 “常州软件”初具特色 华文汉字字型库、图文压缩系统对许多使用电脑的人来说并不陌生。由常州华文印刷新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产品近年来在业界“跑马圈地”,声名赫赫。 华文只是一个缩影,以软件园为载体,日本OKI、日本富士通、美国芯安、和佳软件、国光软件、美国思瑞、科建数码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常州,并形成了常州软件产业自身特色。以OKI为代表的软件外包业务在全省独占鳌头,今年出口预计可达350万美元,常工富藤与日本卡西欧的合作将进一步推动常州软件外包更上一层楼。 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硕果累累,常州音成电子公司开发的“固体介质信息处理与存储格式化方法”获得国家专利,并参与国家标准“移动存储器”制定,由北大众志研发,被誉为“中国芯”的863CPU系统芯片,结束了中国无“芯”历史…… 嵌入式软件被广泛应用于金融电子、信息家电、机床、工程机械、仪器仪表等领域,成为常州软件业一大亮点。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示范性软件学院,每年可培养2000名软件蓝领,同时我市还与北大青鸟、中国科大网络学院、天津大学等构建了软件人才培养基地。 目前,全市有46家企业,142只产品通过省“双软”认定。 冲刺百亿 到2010年,我市将软件业总营收入锁定百亿。 “按现在的基数计算,这将是一场挑战极限的赛跑”市发改委一位官员说。 一位业内人士坦言,理想与现实间,常州需直面的矛盾众多——在华东地区,软件园多如牛毛,常州软件园要脱颖而出,绝非易事。 现在,常州软件产业至少面临着两大困难,其一是资金,政府的支持不是无限的,在企业层面上,最大的矛盾就是资金,行业外的投资少,特别是风险投资、金融机构和企业集团的投资不多,其二作为高素质人才集聚的产业,常州缺乏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高层次人才匮乏,技术开发和原创能力弱,主攻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等高端技术的条件不具备。 市发改委这位官员同时表示,针对现实矛盾,常州已开始着手组建由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为成员的软件产业专家指导委员会,科学制定常州软件产业发展方向,避免与周边城市产业同构。瞄准全球IT500强和国内软件100强和著名研究机构,猛攻招商。在继续引进高层次软件人才的同时,通过设立异地研发中心,加强与国内外著名研究机构和高校合作开发等方式间接引进人才,并计划建立专项的软件产业人才奖励基金,吸引软件业领军人物来常。同时建立专项的软件产业担保资金和风险投资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民营资本涉足软件产业。(姜玉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