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外资要闻 > 正文

外资不可能大规模撤离中国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12-06-02 14:24:09 标签:
 

        近日,有外国媒体报道,美国制造业正在加速“回归本土”,日本厂商也出现了“摆脱中国”的动向。基此,一些机构认为,在华外资已产生“制造业回流”现象,并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出现外资大规模撤离中国的问题。

在过度发展虚拟经济、实体产业被抽空、应对危机的能力大大削弱、并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的大背景下,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重提振兴制造业的口号,且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制造业回流一定的倾斜,完全可以理解,也可以想象得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外资会大量撤离中国,也不代表中国的竞争力下降了。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未来几年,外资进入中国的步伐会放慢、规模会变小,但结构会优化、档次会提高、科技含量会提升。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几十年内,中国在引进和利用外资方面,虽然速度很快、规模很大、范围很广、涉及领域很多,但是,引进的大多是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的产品与技术,亦即最不赚钱的环节。这也意味着,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外资已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在推动经济转型、提升经济发展层次、改善经济结构等方面,则因为引进的外资档次和水平还不是很高,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向我国出口技术方面还设置了许多门槛和障碍,甚至可以说是封锁,外资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劳动力带来的红利逐步减少,以及中国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一方面,中国不大可能再象以前那样见外资金就要、见项目就拿,而要有选择、有重点、有一定附加条件地引进项目、引进投资者。简单地讲,就是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最低端的产品和技术,特别是对环境资源影响较大的项目,将会被挡在中国的大门之外;另一方面,外资进入中国,也不可能再象过去那样获得巨额回报,中国必须在利益分配方面作出新的考虑、新的政策、新的要求。其中,高科技产品与技术的搭配引进,将成为外资引进和利用的一道门槛。

那么,这是否会对中国的外资引进和利用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呢?笔者的观点是,眼前会出现一些影响,长远不会。

就眼前来说,会出现这样两种现象。一是原本想追加在华投资或来华投资的欧美企业,因为本国政府的要求和政策支持,会暂时放弃或减少来华投资,从而,在短时间内影响中国的外资引进工作,使中国的外资引进步伐有所放缓;二是一些原本希望来华投资的低端制造业,因为中国引进外资的门槛放高,只能转向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印度、越南等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环境承载力较强的国家。

应当说,这两种现象对中国的外资引进工作是会带来一定影响的,但影响不会很大。一方面,中国在低端制造方面,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能力和水平,不需要通过外资的嫁接来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中国已不是二、三十年以前,没有资金投资项目、购置设备、购买原材料。目前的中国,资金还是比较充裕的,甚至可以说,只怕没项目,不怕没资金。因此,外资引进步伐放缓,反而给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就长远而言,中国不仅是生产和生活消费品的最大需求市场,而且仍然是投资的最佳选择地。有眼光的外国投资者,不会放弃中国这样的市场而将目标投向其他地方的。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等国际权威机构开展的最新调查显示,中国仍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东道国之一。而中国美国商会、中国欧盟商会、日本贸易振兴机构2011年发布的调查报告亦显示,受访的美国、欧盟、日本企业中,近两年有扩大在华投资意愿的企业比例分别高达83%、59%和67%。只是,中国会对外商投资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在技术和产品方面,如果达不到中国的要求,是不大可能会进入中国的。可以预料,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将成为高科技外企的集聚地、高科技的集散地,中国的外资企业,将在目前的基础上,走上一个新的平台。

所以,外资大量撤离中国的担心,是多余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外国媒体热衷于外资撤离中国情况的报道,甚至夸大事实,是有一定用意的。某种意义上讲,有可能是配合外商对中国施加压力,阻止中国抬高引进外资门槛、提高引进外资标准。

中国大可不必在乎这样的宣传,国内的相关研究机构和部门,也不要草木皆兵,成为外国媒体的工具。中国唯一要做的,就是结合国情,选择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外资,引进能够帮助中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产品和技术,宁缺勿滥。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