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外资要闻 > 正文

外资银行财富管理需“接地气”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12-10-11 11:04:17 标签:
 

外资行的财富管理部门并不如外人想象的“光鲜”。因为,除了被贴上“国际化”的标签外,还被冠以在中国“水土不服”的特性。东亚银行要如何接地气?

  虽然通过种种数据,可以看到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巨大,但并不意味着谁都能够轻松啃下这块蛋糕。因此,如何在群雄逐鹿中分得一杯羹,已成为当下外资银行财富管理部门的重大课题。

  “我们一直想达到的目标是成为外资银行的中资银行,中资银行的外资银行。”东亚银行(中国)常务副行长林志民表示,基于母行在香港的优势,东亚银行在面对中国市场时,做得最多的是“亲民”的定位,即提高本土化水平。

  东亚银行 林志民

  引入信托产品

  外资行的财富管理部门并不如外人想象的“光鲜”。因为,除了被贴上“国际化”的标签外,还被冠以在中国“水土不服”的特性。

  “私人银行在中国发展了五年,但在中国市场做得一般,发展遇到了瓶颈。”林志民介绍,在政策上,外资行要受到外汇管制、产品管制的束缚,很难有在海外一样多样化的产品。

  同时,独立理财机构、信托公司等较多的竞争对手也“虎视眈眈”,客户的选择面比较大。“中国的客户很精明,经常货比三家,外资行要花很多功夫去保持客户的粘度。”林志民认为,在未来两三年之内都会面对同样的困难。

  “这就要求外资银行不断对产品进行创新。”林志民表示,如果仅仅只是销售理财产品,对于外资行的财富管理部门而言没有任何竞争优势。

  虽然东亚银行从2007年法人化以来一直重点关注财富管理市场,但“无论管理资产的规模还是客户粘度,外资行与中资行都有较大的差距,这是因为很多外资行没有把本地化的元素加进去。”

  这样的不足也给东亚银行带来了机会,他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本土化产品的设计。“我们会挑一些抗风险比较高的信托产品给客户做配置。”

  林志民介绍,为了开拓市场,东亚银行是首批引入信托产品的外资银行,并实现了信托资金代理收付业务。目前不少外资银行的财富管理部门是没有信托产品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市场的开拓。而中国的客户偏爱信托理财产品,这也成为东亚银行“接地气”的一种做法。

  然而,光是配置信托产品并不能在中国占据优势,国内银行财富管理部门的信托产品比比皆是,加上“现在中国的经济环境不是太好,很多客户选择把钱留在银行里”的判断,林志民认为,最大的本土化在于选择合适的产品给客户,然而这并非易事。

  “当前的市场波动比较大,客户已经不再为各种名目繁多的增值服务所吸引,对于他们来说,最关心的是能否实实在在地获得收益。比如’牛熊双盈’(在牛市熊市都能有盈利机会的产品)等系列产品的推出就是应对的策略之一。”

  向“外”拓展

  中国财富人群的特征,林志民的感受是“比较年轻”。一如胡润研究院2011年调查所显示的,中国超过百万美元资产的高净值人士平均年龄为39岁,而美国是54岁,欧洲和日本则均超过60岁。

  “服务人群相对不是特别成熟,需要更多更完善的服务。”他认为,必须依托香港和海外的平台让客户得到更多的服务,才能体现国际化的视野。子女教育规划、移民计划等增值服务,让客户的要求从国内的局限“解放出来”,目前正是东亚银行正在努力做的事。

  由于竞争的关系,当下大部分银行都“各自为政”,很少与同业展开合作,这也让东亚银行“嗅”到了商机。

  “为了提高产品的丰富性,增加资产配置能力,我们采取了开放式的态度,也给客户配置其他银行的理财产品,此外,也不排除与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合作。”林志民介绍,虽然目前不少独立理财机构是依附于银行的,但是如果与他们采取既合作又竞争的态度,还是有可取之处。“与第三方理财机构合作,能够利用他们的网点平台,将东亚的财富管理部门渗透到更多的客户群体中去。”

  未来五年将是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成熟期,处于高速增长的当口。当下的竞争格局对于东亚银行而言,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