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助人,从不期望任何回报 10年来,朱仲寅先后辗转浙江、安徽及本地多家油米厂打工,而他资助的贫困生也一个个增加。这些贫困大学生,有的是朱仲寅从报上、电视上“认识”的,也有的是他直接跑到学校“要人”,远的在青海、吉林,近的在安徽、苏北。每年,朱仲寅都在9月开学前,及时把资助款通过汇兑或直接打到学生的银行卡上,这已成为这个时节他最重要的一个例行工作。 奇怪的是,朱仲寅从不要求甚至拒绝和他的资助对象见面,只是给孩子们留个电话,有需要的时候可以互通信息。坚守“隐身”,他自有道理。老朱在南京郊区打工,暑期快到了,为了把资助款送给某大学的一名学子,他特意花几十元打的到学校,然而,这位学生愿意接受资助,就是不愿与其见面,朱仲寅只得将3000元资助款交给老师转交。 对于这名学生的举动,朱仲寅没有埋怨、生气,相反自己陷入深深的自责中,他觉得自己可能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从此,他对自己资助的学生每人都委婉地发了“三不”的“绝交”短信,要求互相做到:不联系,不登门,不见面。老朱还“绝情”地销毁了小红写给他的信函,老朱说:“孩子写得真是让我感动,又懂事又有志气,一读信我就忍不住要哭。然而她的信我一封都不留,如果留,那说明我有私心,难不成等孩子出息了留着敲竹杠?” 事实上,孩子们不会因为朱伯伯的“无情”而不快:小红结婚的时候,特意邀请老朱夫妇参加婚宴,让他们和自己的长辈坐在一起。“我已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已考上了研究生”……孩子们总是热情地在第一时间向朱伯伯报喜,其实,老朱收到这样的短信、电话时,心里比喝了蜜还要甜! 两年前,考虑到已过百岁的母亲时时牵挂,再看看操劳的妻子头发比母亲的还白,朱仲寅放缓了脚步,当然,主要原因是他已实现了资助10名孩子读完大学的自我承诺。但仍有3位大学还没毕业,没有了打工的收入,又要“兼顾两头”,老朱硬是靠节约全家的生活开支,坚持资助那3个孩子。 尽管为人行事低调,朱仲寅的事迹还是传开了,“中国好人”、“道德模范”、“感动之星”、“优秀党员”……荣誉接踵而至,朱仲寅还获得了有关政府部门给予的奖金共计2.8万元。“这些钱我是分文不会自己花的。”有了钱,朱仲寅助学的热情再度升温,前不久通过南京林业大学联系到了第14名助学对象,他表示,会量力而行,近年争取完成15名的目标。今后,如果还有奖金或企业家等方面的支持,还会资助更多的学子。 董扣新 钱静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