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常州要闻 > 正文

借住公家旧粮库拖着病腿他帮助14名贫困生

作者:CZWZW 来源: 日期:2011-11-01 08:05:39 标签:

    以助学作为感恩社会的方式,老朱是慎重考虑的,“不仅对他(她)本人的成长好,也对孩子的家庭好,更主要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对国家好。”

    2001年10月,朱仲寅在报上读到一篇报道,溧阳汤桥一女孩小红(化名)考上省溧中,却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正当他筹钱准备捐助的时候,单位宣布他下岗了。自顾不暇,老朱只能带着遗憾回家。2003年,当地政府照顾朱仲寅,为他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他每月能领到一份退休金,老朱助学的心愿开始得以实现。

    他找到省溧中,首先与教师说明来意,在教师领着下与小红见了面,然而懂事的孩子只答应等考上大学后再联系。小红不负众望考上了一所名校,朱仲寅把准备好的6000元给她,但她执意不肯要这么多,说家里已经筹集了一些钱,只要1000元就够了。“那时候,她感动,我也感动。”朱仲寅说,“孩子见我是残疾人还资助她而感动;我是让孩子的懂事感动了。”朱仲寅当即表态,大学4年,每年资助3000元。然而,钱从哪里来?为此,他想到了打工,并给自己定了个指标,用打工的钱资助10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目标达不到,打工不停止。

    外出打工,为省钱住在仓库里

    当朱仲寅将自己的想法向家人“亮明”时,全家人谁也没有反对,因为一家人都了解朱仲寅,要是他认准的事,是九头牛也拉不回的。妻子深情地对他说:“既然定了,打工的时候自己要保护好身体。你在外面为困难学生献爱心,我在家里老娘面前尽孝心。”

    打工之路并不好走,尤其是对于腿部残疾的朱仲寅。

    凭借长期在米厂工作、懂得经营管理,朱仲寅打工的单位几乎都是粮油生产企业。第一年打工,朱仲寅只是在本地,为了多赚点钱,朱仲寅常常一个人干两份活。早出晚归,妻子常常将晚饭热了一遍又一遍,老朱一点也不讲究,简简单单地扒碗饭应付了事,“我们家节俭惯了,平均每人每天的伙食费不超过5元,现在也是如此。”

    每位学生每年3000元不是小数目,为了更多更快地挣钱,朱仲寅几次只身到外省去打工。在温州一家粮油厂打工时,为了省钱,朱仲寅只得住到五楼,每天拖着病残的腿上上下下,累得浑身像散了架,一到晚上腿便隐隐作痛。在安徽芜湖打工时,晚上没地方住,朱仲寅就住澡堂,每晚5元钱,他还是觉得心疼,于是干脆将一条席子铺在厂里的仓库里,把被单裹在身上,与蚊虫老鼠住在一起,凑合着熬过一个夏天。

    有一次老朱实在太累了头发晕,在打工住处不慎从二楼陡窄的仓库阁楼上摔下,整个身体卡在楼梯脚和紧靠堆放着的米包之间动弹不得。米包有四米多高倾斜着,稍有振动就可能倒塌砸压在身上。当时老朱脸朝上,脖子被弯曲着梗挺在米包上喊不响声音,嘴角渗出了鲜血,唯一的本能就是抱着头等人来救助,幸亏有人及时发现。后到医院检查,医生说老朱的脊椎骨已经变形,应长期休养,绝不能再干重活累活了。那天,他请假回家休息,上公交车时人未站稳车就起动了,由于腿残没劲,他一下子被重重地摔倒在车厢内,膝盖和手掌都摔破了,经人搀扶坐好后半晌才缓过气来。那次朱仲寅在家整整躺了十多天。

    打工让朱仲寅瘦了许多,有人问起,他却笑着说:“减肥有益于老年人身体健康。”打工让朱仲寅饱受冤枉气、甚至欺骗,至今,他的手中还有企业老板打给他的2万元工资白条。然而,为了心中那份信念,他只是一笑作罢。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