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常州要闻 > 正文

常州大家访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金怡濂

作者:CZWZW 来源: 日期:2011-11-03 08:12:55 标签:

    总在创新和突破中登峰

    金怡濂回国后,正是充满激情的火红年代,人们都忘我地投入工作。但那是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可以说是一个饥饿年代。

    他们就勒紧腰带造机器。从1959年到1962年,在国家最困难的四年间,他们连续研制出四台大型计算机,成为中国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而经过实践磨砺的金怡濂,思想和技术日趋成熟,成长为骨干。

    1963年,随着全国性的“三线”建设热潮,金怡濂所在的研究所秘密迁往大西南。在这个相对封闭的恬静山谷,金怡濂和同事们的主要精力是满足大型计算机的迫切需求,同时腾出一定力量,着手第二代机型:大型晶体管计算机的研制。

    不多久,“文革”打破了宁静。在遭遇短暂冲击后,金怡濂还是幸运被“解放”,上级指定他负责某型晶体管计算机的后期研制。此前,金怡濂和同事们已经自行研制出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的大型计算机,保持着国内同行中的领先水平。

    1967年,运算速度每秒16万次的改型计算机成功问世,这标志着他们已在技术上完成了由电子管向晶体管的跨越。

    很快,他们又投入更新一型机器的研制,这是我国大型计算机由单机模式向并行模式迈进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金怡濂科研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历经数年曲折,1976年,改型机器的研制圆满完成,其运算速度达到每秒350万次。其间,金怡濂成为我国计算机界第一个提出并主持实施双机并行处理的科学家。这一突破,对以后我国的巨型机研制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197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不能没有巨型机!”这年,国家批准了九○五工程亿次机研制立项。从每秒350万次,一下跃升到1亿次,这不仅意味着运算速度的大幅提升,更包含着研制技术质的飞跃。金怡濂被指定负责九○五工程亿次机主机的研制工作。

    1986年,国内第一台标量巨型计算机:九○五工程亿次机宣告研制成功。徐向前、聂荣臻两位老帅,分别欣喜发来贺信、题词,祝贺这一重大成果。这是一台体现着纯正“中国血统”的巨型机。张孝祥、金怡濂等,因为对该机作出的突出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也签署命令,给研究所记集体一等功。

    从双机并行到群机并行,再到大规模并行,中国巨型机研制十年三大步。1992年,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金怡濂出任主任。擎起“帅旗”的金怡濂,又把目标瞄向千亿次。

    1999年9月,中央电视台向全世界宣布:运算速度达到每秒3840亿次的“神威”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在中国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成功并投入商业运行。

    “神威”威力如何?举个小例子吧,石油勘探进行地震波勘测数据处理,如果在亿次机上进行运算,约需十年,而“神威”只需10个小时,并确保准确无误。

    2003年,第三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主持。金怡濂院士是本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唯一获奖者,江泽民主席向金怡濂颁发了获奖证书。

    在随后的讲话中,朱镕基总理称自己这位老同学“是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主持完成了我国多台大型、巨型计算机的研制,系统和创造性地提出了巨型机体系结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案,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特别是巨型计算机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记者 沈向阳

    人物简介

    金怡濂,男,汉族,1929年9月生,籍贯江苏常州,中共党员。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1956~1958年在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进修电子计算机技术;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2000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和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1992年任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03年,第三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唯一获奖者。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