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红楼小笔杆 常州外资网 “我14岁那年,追随父母从海滨烟台来到了江南小城溧阳。我启蒙时正处解放战争年代,老是打仗,就没怎么好好念书。在溧阳东门街小学读了两年小学,后来考上了省溧中。”王柯敬开门见山。 王柯敬的父母都是南下干部。父亲渡江后,担任常州交通银行军代表,后调任溧阳县人民银行行长,母亲也是银行干部。父亲后来当过溧阳的副县长、代县长。因此采访中记者很自然地把他走上财经路归结于受父母的影响。哪知王柯敬却道出了年少时一段难以忘怀的往事。 1959年夏,王柯敬初中毕业,他决定报考当时在周边地区最好的江苏省常州中学,考后自我感觉良好。后来,江苏省委组织部决定,每县保送三至五名成绩好、成分好、学习好的初中毕业生,到坐落在扬州的“江苏省甘泉高级中学”学习。这所学校与江苏省干部文化学校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目标是培养又红又专的“红色秀才”,为党政机关输送文秘干部。王柯敬被组织选中,成为甘泉高级中学的学生。 甘泉中学的教学用房,由省委在全省党员交纳的党费中划拨兴建,名为“红楼”。教师则是全省重点中学选拔的骨干,学习以语文课程为主。在红楼的三年学习生涯里,王柯敬成了学校小有名气的“笔杆子”之一。 王柯敬的一篇习作《雨》,描述了同学们在休息日赶去农场抢收稻子的过程,有情有景,生动活泼,感情细腻,打动人心。这篇作文获得全校作文比赛一等奖。作为一个中学生,王柯敬的写作特长已崭露头角。 尽管王柯敬热心写作,却没能成为作家,后来连去省直机关当文秘的理想也破灭了。由于国家“三年经济困难”,1962年甘泉高级中学停办,学生多渠道分流。王柯敬被安排到溧阳西门街小学当教师,但就在这一年他考上了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去北京读书。 管理创新铸就“中财现象” 1966年,王柯敬从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会计系毕业,分配方案是去财政部。正在这时,“文革”开始了,命运再次和王柯敬开了个玩笑,他被分配到了新疆,在自治区机械局从事财务工作。直至1979年,他才从遥远的天山脚下召回京城,在母校当上了一名教师。1983年,王柯敬担任经济管理系副主任,1985年当上了学院副院长,1992年升为院长。1996年,学院更名为“中央财经大学”,他是第一任校长。 谈及中财毕业生,王柯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大学生到车间实习,师傅问:“为什么你刚毕业工资就比我高?”这位大学生高傲地说:“我搞的是复杂劳动,你干的是简单劳动。”于是,工人师傅就送给他一个“复杂劳动”的外号。诚然,在市场经济、尊重知识的社会背景下这位大学生说得并不错。但是,财大的学生毕业出去后很少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做人比较虚心、做事比较踏实是财大学生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