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工商)容得下小摊点才称得上大都市

作者:外资网管理员 来源: 日期:2011-06-08 15:20:31 标签:
                今年下半年起,上海市民无需再为修鞋、修伞等琐事而四处寻寻觅觅了。 “五一”前,一份《城市设摊导则》将出炉,并于下半年正式开始实施。市区部分路段经市民同意,可设置部分便民类摊点,对马路摊点不再一律封杀。(2月26日新华网)

    此前,对于不少城市而言,似乎一提到马路摊点,便必定是违章经营、不仅有伤大雅,有碍观瞻,更严重影响到城市的整体魅力与形象,一时间,“摊点”似乎成了“城市”不共戴天的死敌,非要除之而后快。于是,瓜农不能“当道”卖瓜,农民不能“坐地”卖菜,就连一些城市再就业者的小生意摊点也不能幸免地沦为一律封杀、坚决取缔的对象。不少城市甚至喊出打造“无摊城市”的口号来,一边将“摊点”当做“城市”干净马路上的“老鼠”,人人喊打;一边又将其视为“城市”光鲜面孔上的“痤疮”,唯有除“痘”方能美容。如此背景之下,上海即将发布的《城市设摊导则》中“不再一律封杀马路摊点,市民同意即可摆摊”的表述,无疑具有颠覆意义,上海作为国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都市应该当之无愧,然而,这样一座堪称超级的大都市,何以却对“脸上痤疮”慨然容忍了呢?

    在此,我们不妨从城市的起源来探究一番,城市的出现实际上正源自于商品的聚集销售,从这个角度来看,农产品、手工艺品、小食品以及各类日用杂货的汇聚,以及随之而来摊点的出现,既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源起之处,又构成了城市的雏形,推进了城市的繁荣,将城市摊点称为“城市之为城市”以及“城市有别于乡村”的关键元素当并不为过。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固然应该保持整洁、卫生的环境;拥有漂亮、清爽的市容,但是,如果归于本质的话,这与城市摊点的有无、多寡其实并不矛盾,也毫不冲突。如今出现的“城市”与“摊点”之间的对立关系,与其说是“摊点”的原罪使然,倒不如说是城市公共资源的配置与城市公共服务是否到位的问题。

    某种意义上说,城市摊点之所以会出现,当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其道理的。一个众人皆知的事实是,城市摊点不仅是周边农民销售农产品、城市小本生意者维持生计的需要,其物美价廉的产品也满足了城市居民的需求。这些摊点因为可以免去固定摊位以及正规市场的各种管理杂费和摊位费用,同样的商品较之固定摊点当然要价廉物美,这也是城市摊点能获得市民支持并“百禁而不绝”的原因所在。如果政府不能为这明显双赢的交易市场提供更低成本甚或免费的交易空间,来让“摊点”市场买卖双方的需求无缝对接的话,那么“一律取缔”就只能是无视居民需求的随意执政,一些城市在驱逐城市摊点,实现所谓的“无摊化”之后,市民的不便与农民、小生意者谋生的无奈正是这种“庸医乱诊”下的不良反应。

    所谓存在即合理,如果不去探求城市摊点存在的真正原因,并寻求合理的疏通与治理之道的话,盲目的禁止,或许能收获一时的表面光鲜,但实际的治理效果却必然是建立在扰民的基础上的,而这样的“无摊”城市当然因其人为而非自发而难以持久。需求的客观存在以及城市的形成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的一个最基本道理就是“无摊不市”,真要避免城市摊点在卫生、环境、市容等方面的负面作用,不能靠简单取缔之,而是要靠更加到位的城市环境管理与公共服务,而这一管理的到位,不是指收费的到位,而是指对这些城市摊点服务的到位。事实上,与城市动辄为各种面子工程掏出的真金白银相比,由城市公共资金来为城市摊点管理及相应的环境卫生服务埋单实在是算不得什么,而这恰恰是城市管理者应尽之基本义务。

    综上所述,与一些城市争创所谓的“无摊城市”相比,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改变对城市摊点“一律取缔”的鲁莽做法,以疏代堵,并尊重市民的选择,显然是对“无摊不市”这一自然规律的正视,如此举措当然更加明智,也必将棋高一招。在此,更期待上海在为城市摊点提供到位的服务等方面多加创新,让“城市”与“摊点”能够和谐共处,并将这一宝贵经验推广开去。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