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外媒看中国 > 正文

(外媒)金融保守时代中国何去何从?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11-11-30 08:31:44 标签:
  

  我们正处于一个金融和经济思潮泛滥的时代,金融自由、金融创新和金融激进主义各种思潮纷纷登场混淆视听,然而金融保守却成为这次思潮的缺席者。第一财经日报发表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文章表示,金融保守不同于贬义的“保守主义”和金融压抑,它是指金融决策与金融行为中审慎、诚信、可靠、适度的原则与规范。近30年全球化的正反经验表明,金融保守缺位不仅是欧美的问题,也是全球各国的通病。


  金融保守缺位:欧美衰落的要因


  文章称,国际金融发展史就是金融保守与金融创新博弈的历史。金融保守并非因循守旧,而是保守金融底线。


  所谓金融底线的核心,就是审慎、诚信、适度。由于华尔街兴起的金融工程、金融自由、金融创新三种思潮的结合,将金融衍生品推到了顶峰,导致了全球的悲剧。其中,金融保守缺位和缺席正是这场悲剧的底线失守的重要思想基础。


  美国历来以金融立身与强国,表面上看是世界金融创新的发源地,但在本质上也是典型的金融保守的大本营。


  从格林斯潘到伯南克,都是货币政策的保守者;从克林顿的财政盈余政绩、小布什主政通过的萨班斯法案和坚守金融分业监管,到奥巴马的强化监管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都是典型的金融保守决策行为;甚至索罗斯、罗杰斯和巴菲特等金融巨子都靠坚守金融底线才保持成功的。而像雷曼和曼氏等碰得头破血流的投行,均为超越底线、过度投机的激进者。


  真正的创新是以金融保守为底线,以杠杆适度为界限的理智行为。凡保守底线的金融创新才能成功,而不适时宜的故步自封和无所作为,也会阻碍实体经济发展。实际上,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在金融保守底线上取得的成果,而一旦超越失控,则形成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因此,我们所处的多重危机时代,迫切需要长期缺位的金融保守恢复应有的地位。如果说20世纪是金融创新过度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将是金融保守归位的时代。从这一意义上讲,长期看好金融保守,应成为所有决策制定者、金融从业者和企业家急需形成的共识。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金融海啸和债务危机是金融底线失守的结果,欧债危机也是追随美国虚拟经济过度创新引来的恶果。随着欧洲部分国家领导人的技术官僚化,收拾旧残局的攻坚战和回归金融底线持久战的新格局正在形成之中,可以预见,在很长的时期内欧盟未来将成为金融保守的重要领地。


  坚守金融保守:中国改革与创新的底线


  文章指出,中国有13亿人口,是社会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巨大动力,同时也是金融风险的巨大隐患。数学上的概率,一旦进入13亿人口体系,就会扭曲从小概率变成“大概率”(绝对量),从而成为各种风险的集聚点,尤其是金融领域。


  在中国的财政金融决策中,应该充分估计到“大概率”的风险度,审慎坚持金融保守底线,这是中国经济成熟的重要标志。而目前中国在金融保守方面存在着三个严重的缺位现象,即决策缺位、地方缺位、民众缺位。为此,中国在改革与创新中应坚持金融保守底线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将金融保守列为金融决策的基调。把中国的事情办好,是最大的底线。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和主要金融机构应在金融保守的基调下,将“战略守线、战役求胜、战术求精”作为各项金融决策和改革创新中的三个原则。


  战略守线:中国的金融市场固然存在创新不足的问题,而且在未来还需通过先行先试与综合配套改革等组合政策来探索金融创新。但在亚洲金融危机与美国次贷危机中,我们也应看到坚守底线的制度经济优势。


  在顶层设计金融总战略时要坚持“守中有进、新中有度”的基调。如保持适度的外汇储备、适度的持久增长与适度的通胀率,坚守一定规模的农田总量、一定规模的信贷盘子和绿色金融指标等。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