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大跃进曾经以几千万人的生命为代价,将失败的耻辱保留在四十岁以上人们的记忆之中。而如今保障性住房的大规模建设又进入了大跃进的时代,再一次重复着中国计划经济完全不顾及经济发展条件、不顾生产能力和不讲科学道理的错误。
十二五规划提出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其中今年1000万套,目标宏伟且力度强大、分级分层下达指标。不但严格督查并且约谈和问责,用地方官员的乌纱帽做赌注,强迫签定责任合同,大有不跃进也逼着你跃进的气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但要完成这些任务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土地;二是资金;三是生产能力。
首先,土地是政府垄断的资源、是政府的强项,想多就能多、想少就能少,对外是严控18亿亩红线,但对内则以民生为由可任意所为。但不管怎样,保证土地供给成了第一道瓶颈,因为无限的增加几乎是不可能的。
假如决策者们认为可以挤掉商品房住宅的生产能力,让开发商承担更多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任务,那么政策的预期目标是挤掉市场中的哪部分呢?
限购让更多的开发商转入了非住宅开发,政府还要用这些土地去换取柴米油盐,那么这部分是挤不掉的。为了保证商品房住宅的供给量,以平衡商品房住宅价格的调控目标,这部分土地还要供给以换取保障房的建设资金,因此这部分住房也要建设,否则就会出现价格的反弹。那么可增加的土地从哪里来?难道仅凭一纸命令与合同就能从天上掉下来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