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工商时报》日前发表文章,题为《中国经济hold得住?》。作者为李书良,工商时报大陆中心资深记者。摘编如下: 稍早前中国政府公布了11月份的重要宏观经济数据,尽管CPI、PPI、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数据表现不像外界预测,整体看来,CPI增速的大幅滑落虽符合当初中国政府打通膨的目标;但几项数据的公布,配合近期官员与企业代表的对外发言,都更加让人有一种感觉:中国经济的考验明年才正式登场。 当前全球都为了欧债问题的延烧而焦头烂额,中国却是满手现金,被不少国家视为财神爷、救世主,但其实中国自身的经济问题也不轻松。 从2007年全球景气大多头到今年11月中国公布的宏观数据来看,首先是中国过去长年赖以拉动经济的外贸与出口,在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速上,2007年维持了23.5%的成长,2008下半年碰上全球金融海啸,2009年最惨,出现了负成长,2010年在中国与各国的积极洒钞票救市下猛烈反弹至31.3%。出口增速表现也大体类此。 然而,今年由于海外市场动荡,订单急剧减少,加上中国各类制造成本不断上涨的作用发酵,出口企业面临极大挑战。据中国海关统计,今年1至11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3兆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6%。其中,出口1.7兆美元,增长21.1%;进口约1.6兆美元,增长26.4%,且出口增速近几月大致呈现疲弱下滑态势,下半年本该是出口旺季,如此现象甚为反常。 譬如,中国出口大省广东省目前的外贸形势正处于“内忧外患”的窘境,受到国际订单减少以及制造业成本上升的夹击,据当地外经贸官员说法,预估今年广东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速为14%,仅有2010年增速的一半;更糟的是,广东外贸在今年第4季进入寒冬期,官员警告说,明年上半年该省外贸将进入最困难时期。 至于中国官方喊得最响、政策做多的最力的扩大内需市场,与外贸低迷的2008、2009年相比,确实对中国经济有较明显的助益,去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还来到18.4%。但随着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救市政策逐步退场与效应的递减,今年前11个月增速滑落到1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