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有关环保的话题时常占据舆论的中心:在南非德班召开的气候大会远比想象的艰难,为期两周的正式较量未能取得实质进展,又经过两天“加时赛”方达成有限共识;入冬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连续出现雾霾天气,急速扩张的城市患上空气病,民众抱怨之声此起彼伏,并引发有关中国空气监测标准的讨论;五年一度的中国全国环保大会召开,环保部长与31个省市区和八大央企的主要负责人签署未来五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媒体将其形容为环保军令状;尽管遭到多国反对,欧洲法院依然驳回美国航空运输企业的诉讼,判定欧盟即将于2012年1月1日起征收的国际航空碳排放税未违反国际法……
接连不断上演的气候大戏似乎表明,不管你信还是不信,低碳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那么,作为全球事务重要参与者的中国,又将怎样诠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呢? 目前来看,尽管科学家们也已经无数次警告“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但政治因素仍然是决定该问题的关键。其中的症结在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气候问题中掺杂了过多的政治企图,希望通过提早制订全球减排路线图来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势头。 德班气候大会虽然带来一丝希望,但不确定性仍然很大。发达国家妄图一刀切的做法,显然忽略了“发展中国家之所以碳排放过高,与承接投资贸易及产业转移有关”的事实,也忽略了“工业化前期需要更多能源投入,工业化中后期需要较少能源投入”的经济规律,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对此涉及根本利益问题,也不会轻易妥协,两大阵营的博弈还将持续。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发达国家在气候问题上联手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压力将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中国这个已经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世界中等收入水平的第二大经济体而言,在气候政治舞台将遭遇越来越多的角色再定位困扰。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又与发达国家有差距,这成为中国在处理气候问题时容易两面受气的一大原因。故此,如何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角色诠释,正成为中国决策者们破解的难点和重点。德班气候大会上中国代表团表现出的大度与远见、原则与愤怒,中国外交部第一时间对欧盟征收国际航空碳排放税表示反对,都与此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