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全球市场无法满足中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这种想法一直令中国政府感到焦虑。然而如今,他们正在面对完全相反的问题:贸易商们正利用废弃仓库、停车场和粮仓储存过剩的铁矿石、铜、煤炭以及其他金属和矿产。他们购买这些资源以备经济持续扩张之需。然而,经济持续扩张却没有出现。 中国擅长在西方市场经济体不擅长的地点和时机获取资源。不要把这种体力上的优势当成脑力上的优势。严格来说,当前的供应过剩并非中国效率低下的海外矿业投资越来越多这枚硬币的另一面。这两者是一个十二面体的两个切面。这个十二面体就是:中国政府接近病态地拒绝信任任何东西的市场价格。 铁矿石就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据路透社上月报道,目前中国的铁矿石库存量大约比其四年平均库存量多三分之一,尽管自上月以来,铁矿石库存量略有下降,但依然大量过剩。与几年前相比,这是一个重大转变。当时,中国政府还备受铁矿石价格高企的困扰。 还记得必和必拓公司首席执行官马里乌斯·克洛珀斯曾让中国政府放心,称即便旧有的价格谈判联盟体制破裂,全球现货市场仍然会供应铁矿石吗?如果当时仔细思考这个建议,中国也许就会从高昂的现货价格中看到机会。多年来,规划者们渴望推动中国钢铁产业整合,但收效甚微。投入价格上涨通常是朝这一方向发展的推动力。看看美国航空业面对高昂的燃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时发生的事情吧。 然而,中国政府却实施宽松的信贷政策来帮助钢铁企业缓解铁矿石价格上涨造成的影响并维持运营。即使如今成品钢材过剩日益严重使得生产商快要倒闭,中国政府在其最新的刺激计划中依然打算投资200亿美元修建新钢铁厂。 与此同时,中国继续以高昂的价格无节制地购买海外矿产。无论这些投资如何能够确保供应,它们一点都没有影响全球价格,因为这些投资通常是投向现存矿产,而不是可以提高产量的钻探项目。如今,随着全球价格下跌导致这些项目不那么有利可图,这些投资意味着中国将要亏钱。 此外还有铜。今年,铜的进口量大约增加了70%,而经济增速却放缓。投资银行分析师们最近拍摄的照片显示了这些进口铜的最终去向。这些铜被存放在海关保税仓库,几乎挨到仓库的房顶,挡住仓库入口,并且还占据了停车场。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罪在于中国政府坚决不让市场为资本定价。当贷款额度、政府指导和政治人脉在资金配置方面取代市场利率和正常风险评估时,投机取巧就会盛行。如今的铜供应过剩就是由此造成的。 然而,当中国政府试图向银行系统增加流动性以刺激经济时,反效果就会产生。这种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铜价下跌,这使得一些本来盈利的小企业陷入困境。他们原本以铜为抵押品来贷款,如今却看到他们的抵押品价格下跌,而他们的贷款被提前收回的风险则在加大。 近期大量资源未被使用的现象通常被解释为中国买家错误预测了对大宗商品的需求。确实如此。但是,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指向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这并非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会犯的商业判断错误,如今的供应过剩源于中国政府长期以来无视价格信号反映的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