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6月24日文章,原题:中国:挖得太深 中信泰富的负责人对该公司在西澳大利亚的铁矿石项目的重要性毫不含糊,“全中国都在关注这个项目。”更重要的是,北京正不安地关注着该项目与日俱增的成本超支和工期延误。其中蕴含巨大风险。超支和项目延迟表明,许多中国矿业集团对全球扩张准备不足。
外部观察家常担心在获取世界矿产方面,中资企业势不可挡,但中国的国际能源扩张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希望通过获取大量矿产所有权并从必和必拓等公司手中夺取定价权,更容易掌控本国经济命运。但中澳铁矿石项目远非展示中国强大实力的橱窗,反而成为凸显中资企业海外扩张困境的教训。2006年该项目启动时成本估算不到20亿美元,但中信泰富迄今已投入71亿,且与原计划相比,已被延迟两年。“这已不再局限于商业目标”,亚洲某贸易公司高管表示,“而是关乎中国雄心。中国人投入太多资金以至于现在无法全身而退。” 中国60%的铁矿石需进口,该项目是尝试打破外国供应商束缚的重要尝试。“中国总是受制于几个玩家。如今不愿再只是被动接受”,汇丰银行的詹姆斯·卡梅伦说,“他们希望开发新资源并获得产权。”但该项目所遭遇的问题表明中国正费尽周折。在政府保护下长期养尊处优的中企常对海外激烈竞争准备不足,劳动法和文化等问题尤其令其无所适从。中资企业正极力证明其具有在迥异于国内的环境中的知识和管理技巧。 中澳铁矿石并非唯一在西澳陷入窘境的中国项目,其他几个项目也遭遇类似延误和超支问题。有的纯粹是运气不佳,但大部分问题都在某种程度上与过度乐观有关,包括当地工人的生产率、所在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敏感度等——在中国国内,这些都算不上问题。 中国难以对海外项目成本进行客观预测的问题,并不仅限于矿产行业,但采矿项目令北京尤为担忧。从更广泛角度看,中企希望在这些项目中掌控自己的命运。这与日本人形成鲜明对照,后者已学会至少最初只获取小部分股份并更依赖当地企业。加上中国人普遍不愿为当地咨询机构提供高昂费用,寻求掌控权的谈判会剑拔弩张。中企还有个不太为人知的缺陷——有时内斗,部分原因在于中资企业正演变为为各自利益而竞争的商业动物。 过去,北京从未让企业为海外失败行为负责。但随着更多项目因失误而导致损失增加,情况正发生变化。国资委最近呼吁央企需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也变得愈发谨慎。一切都印证了中国如今正抑制大肆花销的迹象。(作者汉妮·桑德尔,王会聪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