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外媒看中国 > 正文

英媒:试错法 中国经济成功的秘诀

作者:wwm 来源: 日期:2011-05-17 23:28:44 标签: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文章】题:中国如何通过试错法发展繁荣(作者蒂姆·哈福德)


  中国成功的秘诀何在?当美国、欧洲和日本苦苦挣扎之际,中国经济的规模却在过去30年中每过七八年就实际上增长一倍。


  部分答案在于一个简单的原因,即如果一个穷国齐心协力搞经济建设,它有潜力以比富国快得多的速度增长。1980年,中国非常贫困 ——比阿富汗或乍得还穷,人均收入只是尼日尔或加纳的一半。今天它也远不算富裕,人均收入大约只有每天10美元(没有哪个西方人会羡慕一个中国农民的收入)。然而我们依然无法轻易忽视中国的经济成就。那么增长的诀窍究竟是什么?如果要我用一个词来表达,我会说“试错”。


  上世纪70年代末之后,各种地方性试验变得可以容忍。如果这些试验成功,它们就获得推广。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下,农民只要有能力生产出余粮,他们就有权获利。1979年,该体制在1%的农村集体单位中得以应用,到1983年,它已经到处都在实施了。


  邓小平描述经济改革为“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的工业改革没有推翻计划经济。如果企业领导可以生产出比中央计划所需的更多产品,并且如果他们能为剩余的产品找到市场,他们就可以这么做。这种方式的优越性在于,它为高效的生产者获得增长并找到新市场提供了所有传统自由市场的激励因素。然而,这个平行的市场没有破坏中央计划。中央计划本身在1985年遭到“冻结”,随着其周围经济的增长,它慢慢变得无关紧要。另一个试验是建立经济特区。这些特区的设计理念是鼓励外国投资和工业发展,而不要求整个经济体向市场开放。


  这同中国早些时候的毛主义体系形成鲜明对比。在“大跃进”期间,毛本人重新设计了中国的农业体系。每个人都必须实施毛不明智的方案。任何认为他的想法有缺陷的建议都会遭到无情压制。结果是很多人饿死。中国还远不是一个建立自由市场的经济体。但是中国的体系长期以来都有着市场导向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它鼓励进行务实和多样化的经济试验。这正是运作良好的市场会做的事情。


  约翰·凯在他名为《有关市场的真相》的书中说,市场提供了“有纪律的多元主义”。这种“有纪律的多元主义”正是几乎任何可以解决复杂问题的体系的一个重要成分。这个术语可以用来描述生物进化“适者生存”的规律,也是我们的科学体制的标志性特征。它也可以总结中国经济改革的试验方式。

 

本文网址: